2009/11/8

三分鐘就懂理財---How Much 合理的報酬

當我們學會用統一的標準,「年化報酬」,來衡量報酬後,接下來的問題是:

什麼是合理的報酬?

本金100萬,如果一年有報酬2%,20年後就會有148萬。

##ReadMore##

如果同樣的報酬能維持40年,總金額就會成長至220萬多。

倘若報酬提高十倍,從2%來到20%。

同樣20年,總金額就不只成長10倍,反而是來到3833萬。

時間再拉長,更可怕,不是220萬的十倍,竟然是14億6千萬!

這就是所謂「複利的力量比原子彈還大」

 

 

看到以上的數字,可以清楚明白幾件事:

  • 如果一個在金融市場打滾20年的人,身價沒有4千萬,那他的報酬是不到20%的。
  • 如果你有把握每年都有20%以上的報酬,四十年後你將有十幾億身家。
  • 電視上那些每週、每天都有上倍(100%以上)報酬的投顧老師,不用20年就會有上兆資產。問題是可能嗎?因此,年化報酬100%絕對是不合理的期待。

 

事實上,全球首富巴菲特的年化報酬就是20%左右。

很多人聽到一年賺20%,會嗤之以鼻,但其實如果真能穩定有20%(甚至10%就好)的年化報酬。真的可以考慮成為專業投資人。但實際上,我們不會是巴菲特,20%對專業投資人都是很大的挑戰,何況另有正職的非專業投資人呢。

2009/11/6

三分鐘就懂理財---年化報酬on the same ground

在理財活動中,大家常把「風險」、「報酬」掛在嘴邊。

但常講,不代表真的知道它們代表的意思,或者懂得用客觀的方法來衡量。

最常犯的錯,在於用梨子去比蘋果,以日幣當美金。

單位都不同,怎麼有客觀的評比呢?

##ReadMore##

還記得08年前各種基金大漲,狂賺900%的基金達人應聲出線,在媒體上大談投資心法。

900%如果包含本金,就是當初一百萬,現在有九百萬。當初一千萬,現在變成九千萬。

連動債盛行時,也常常看到保證40%獲利的保本型產品大賣。意思是你買一百萬,到時還你一百四十萬。你若加碼一億,最終可以拿回一億四千萬。

那麼,900%一定比40%好嗎?

40%肯定比當時定存利率的2.5%優嗎?

除非我們把數字拿到同一個條件下比較,否則永遠不會有客觀的答案。

首先要讓它們的「期間」要相同。

再來要使它們的「性質」相當。

大部份人對一年期定存利率都有基本且正確的概念。因此,期間應當採取「一年」;性質則是與定存相同的「複利」。

當所有工具的報酬(或風險)都平準到一年的期間,並以複利的方式計算,我們就初步得到一個公平客觀、且一致的基礎,來進行後續的比較選擇。

在這個標準下,900%的報酬如果是花40年得來的,就是5.65%

如果保證40%的保本連動債是十年期,相同標準下的報酬,就是3.42%

這個慣用的統一標準,稱為「年化報酬」(AR, Annualized Return)

 

(至於怎麼計算的,目前先暫略)

2009/11/1

三分鐘就懂理財---(兩難的瓶頸)

會起筆「三分鐘系列」是發現過去的文章,對真正的非專業投資人是太艱深一點。

所以希望這個系列能用簡短、淺顯的方式,傳達比較正確的理財觀念及實作。

但我現在遇到一個很大的瓶頸:

##ReadMore##

為了說明為什麼A方法比B方法好,或甲產品比乙產品優,負責任的作法,勢必得用數字來證明。

很多媒體出身的理財專家,擅長用比喻及口號的方式來說明理財概念:不要在颱風天砍蘋果樹、喜歡名牌不如買名牌基金、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別人恐懼時貪婪...等。

這些用故事或比喻闡述的理財觀念大部份時侯都正確,也成功降低了普羅大眾接受的門檻。

但投資人嚐試執行落實時,就有無窮的困擾:

什麼時侯是颱風天?

台股九千跌到七千算不算?

七千再滑落至五千呢?

最後重挫破四千,是颱風還是海嘯?

名牌基金比其它基金值得買?

名牌基金真的能讓投資人賺取精品銷售的利潤?

...

因為理財永遠離不開數字啊!

如果沒有經過數字的檢驗,冒然接受概念性的結論,不只可能被帶有商業目的的誘導至失敗的方法,至少要找到適合自己的配置都顯得困難。

但光要解釋複利VS單利、年金現值終值的概念,讓大部份人有興趣或看得懂,還真是頗困難的任務(至少以我的能力來說)。

現在還沒想到怎麼解決,這也是這星期一直沒有更新的原因啊。(抓頭)

2009/10/24

三分鐘就懂理財---HOW 平衡的原則

(儘管在三分鐘就懂理財---WHY 為什麼理財中,已經提這個個觀念,但我還是再花一篇來強調,因為我認為它太重要,又太容易被遺忘)

為解決時間差,我們尋求工具「存放」資產。

若存放的同時,能創造收益,甚至收益大過本業產生的金流,那真是一顆石頭兩隻鳥,不只摸了蛤仔,還洗了褲子,有這個本事的人,可以認真考慮挑戰「專業投資人」領域。

但若不能兩全時,要記得,平衡才是你的原始目的,而不是創造

##ReadMore##

也就是當平衡與創造有了衝突,要很斷然的取平衡,棄創造。

不要一時貪心,鬼迷了心竅,聽信市場沒有根據的說法,反而賠掉了大部份本金,空耗在本業上的收獲。

 

其實背後的道理是容易理解的。

我們投入大部份的時間、精力在本業上。從專業能力的養成,到人脈的拓展,都繞著個人專業。

因為這樣的聚焦,如此的努力,我們賺得穩定的現金流。

卻有不少人期待,只靠著週末隨手翻一下理財週刊,看一下理財頻道,就會獲得比本業更好的收益?

這是為什麼,反而多數的「非專業投資人」,在「存放」的過程,不只沒有創造額外的收益,反而虧損。

最後只得在本業上,花更多冤枉的時間來彌平。

 

跟斯斯一樣,先求不傷身體,再講究效果。

「非專業投資人」理財,先求「平衡」再談「創造」

要達「平衡」,就不能不面對各種工具的風險,當然就得花時間去了解它們。

不過,只要誘之以「創造」的利益,在金融商品前,人們往往忘了風險、懶的了解。當然,「平衡」的初衷,早就被拋到九霄雲外了。

2009/10/23

三分鐘就懂理財---WHICH 什麼理財工具最好?

要回答「什麼理財工具最好」這個問題,先看一個例子:

藝壇大姐大大張小燕,被問到這次金融海嘯造成多少資產上的損失時,答案是:零。

原因是她一輩子不碰股票、基金,只放定存。

##ReadMore##

這個報導,在金融海嘯掃掉不少人多年心血之際,就有了新聞價值。

但07年底到08年中,原物料大多頭、原油飆上150,拉美東歐基金履破新高,通膨壓力大增之際,有誰會覺得定存是個好工具?

所以,理財工具的選擇,不應該看股價指數的漲跌來決定,更不容讓媒體報導左右。

回到理財的初衷:

  • 收支的平衡

(因為收支有時間上的落差,所以我們要找地方「存放」。)

 

如果本業創造的收益,遠遠大過第一、三階段所需的支出,就算存放工具沒有收益,被通膨侵蝕掉的部份也不足為慮時,能不能平衡時間差,就只剩工具安不安全的考量了。

因此實質收益其實為負的定存,也會是張小燕小姐的好選擇。

但如果認為定存完全沒有風險,那也不夠宏觀,特別在全球化後,變動特別激烈的金融環境。

冰島的例子近在眼前,拉脫維亞也笈笈可危,現代人若還是盲目相信,定存加上政府出面擔保的存款保險,將提供100%的安全保證,無知程度跟連動債投資人並沒有太大的差異。

任何理財工具都有未來的不確定性也就是「風險」。理財行為求的是「風險/預期報酬」的對價而不是期待一個沒有風險的工具或是有人會幫我們免費承擔風險

莫忘初衷:

無論是單一工具,或是眾多工具的組合(資產配置),能讓我們安全的達到「收支平衡」,就是好工具!

2009/10/22

三分鐘就懂理財---WHAT 用什麼工具理財

用什麼工具來解決這兩個基本的理財課題?

  • 收入的平衡
  • 收支的異常狀況

 

前者可應用的工具有:

存款、跟會、債券、股票、基金、黃金、不動產、保險、孝順的兒女...等。

對治第二個課題,可憑藉的工具只有三個:

##ReadMore##

 

 

 

 

保險、保險、及保險

----------------------------------

我們先談「收支異常狀況」的對治,為什麼僅列出「保險」這項工具?

若我不小心出了車禍,導致收入中斷,提用銀行存款來支應,不也是方法之一?

將「過去」收入暫存在「銀行存款」,「現在」因故提出花用,我還是將它歸類在「收支在時間差上的平衡」。

因為這個作法,並沒有「轉嫁」風險。

真正的保險,是現代社會互助精神的表現,透過商業機制,大家集資來支援遭遇不幸的人。

沒有互助精神的「保險」商品,只是虛有保險之名,而無保險之本質。

不幸的是,現在的保險商品大多屬於這類。

----------------------------------

回到第一個課題。

上面列舉可用來「收支平衡」的工具不少,而且絕不只有這些。

這些理財工具,容後再逐一詳加探討。

至於那一個最好?並無標準答案。

沒有道理股票一定比定存好,或是不動產絕對優於公債。

每個人不同的客觀狀況,會有不同的答案及選擇。

三分鐘就懂理財---WHY 為什麼理財

「非專業投資人」理財主要解決兩個問題:

  • 收支的平衡
  • 收入的異常中斷

##ReadMore##

以理財的角度,人生分成三階段:

  1. 養育期
  2. 工作期
  3. 退休期

 

主動金流收入的,只有第二階段。

第一、第三階段都只有開支,沒有收入。

第二階段的收入,一定要大於開支,才能有結餘,用來支應第一、三階段的現金淨流出。

第二階段存下來的錢,與一、三階段要花的錢,有時間上的落差,所以我們要找地方「存放」。

「存放」最重要的目的,在平衡時間差,而不是創造收益。

以上談的是正常的狀況。

但人生無常,計劃趕不上變化。收入及開支,會有意外狀況產生。

例:

生病造成收入中斷、開支增加。

家庭經濟支柱意外身故。

...等等

都會破壞上圖原本的金流結構,所以要透過理財手段來減低意外造成的衝擊。

 

解決這兩個問題,就是理財的根本動機。

2009/10/21

三分鐘就懂理財---WHO 誰在理財

誰在理財?

答:「非專業投資人」

這個系列是寫給「非專業投資人」看的。在本系列中所揭櫫的理財原則,都是站在這群人的角度,以期符合這群人最大利益而規劃的。

##ReadMore##

那些整天在證券期貨公司打滾,希望靠當沖、操作致富的人,及理財相關行業的從業人員,都不適合看這個系列。若執意服用,造成身心財產上的減損或傷害,本部落格一概不負責。請自行退散!

那麼,什麼是「非專業投資人」

資產創造過程與金融操作無關的人,就是「非專業投資人」

這些人的特色是,生涯階段的現金流入,是用自己的時間、專業、人脈換來的。既與證券的買低賣高無關,保險買100萬或100億也不會影響收入。

公務員、醫生、老師、作家、工程師、大部份的上班族、中小企業主,就是「非專業投資人」。

基金經理人、保險業務員、證券營業員、銀行理專、整天在號子混的退休老伯伯,就是「專業投資人」了。

三分鐘就懂理財---導言

有朋友私下反應,原來規劃為「非專業投資人如何理財」的舊文,不是不想看,而是認真看了還是不懂,更不用說要實踐。駑鈍如我才突然大悟,問題在我寫的不夠淺顯易懂。

今後來嚐試一下「三分鐘就懂理財」的系列吧。

2009/10/20

版主碎碎念--20091020

這BLOG本來宗旨是放在「非專業投資人財富管理原則」上的,但這波風暴加反彈,證明這種冷門又不刺激的觀念宣導,不只沒人愛聽,更少人能落實實踐。

新來的讀者,有興趣的可以自行翻翻舊文。若真有疑問再討論。

##ReadMore##

現在慢慢轉型成版主自己的投資筆記。

目前是把不用太耗時整理圖表的部份放上來。但並不求看的人知道我在想什麼,或為讀者解讀背後的意義。

這不過是為我自己資產而為的努力,不對任何人負責。

最近因為有朋友找我,為金融從業人員(保險、理專、證券營業員)開設總體經濟及媒體導讀的課程,因此會花一點心力把一些數據的圖表整理出來,方便課程使用。但背後的解讀或看法,一方面沒有時間全部打上來,另一方面一定會有時間差,怎麼用?可不可以用?請自行衡量。

----------------------------------

這兩週的財報,大部份都優於預期:

  1. IBM、APPLE、Catapillar....
  2. 最亮眼的族群是金融,如高盛、摩根大通等。

推動美國經濟的火車頭:消費、房市。卻都是壞消息。

  1. 新屋開工本月持平,維持在歷史低檔。
  2. 建照核發衰退1.2%。
  3. 與去年比較,新建獨棟(Single-Family Home)減少28.2%,公寓(apartment & Condos)減69%。
  4. 失業狀況還是看不到改善的跡象

分析內容,企業獲利好是來自兩個因素:

  • 救市政策的效果,如減稅、補貼消費(Clunker Rebate)...等
  • 企業重整。如裁員、節縮成本花費等

前者都在最近陸續到期,對舊車換新車的補貼本週到期,不太可能延期。首購成屋的減稅期限將屆,目前房地產業者在積極遊說國會延期。成不成還在未定之天。

後者已發生,並對未來消費潛力造成明顯威脅。

消費不行、企業投資差,GDP剩公部門及貿易逆差。

美貿易逆差是有不小的改善,縮減的進口,對那個國家衝擊最大,天知地知就自我感覺良好的台灣人不知。

以各級政府的財政狀況來看,要靠公部門比登天難。

經濟衰退遠離?八字只有半丿。

 

第二個冰島隱然成型了!

2009/10/19

暫代耐久財先行指標的公司財報

本週有幾家重要的公司財報要公佈,可以某種程度暫代耐久財數據:

Caterpillar Inc.

公佈日期:10/20

##ReadMore##

市場預期每股賺7分(去年1.39美元)

目前公司的看法:中性偏多

結果揭曉:

  • 64美分/3Q(有21美分來自稅務優惠)
  • 全年預估1.85-2.05/股
  • 第三季營收較去年同期減43.8%
  • 營收減,淨利反增,因為裁員等的成本控制手段
  • 明年要漲售價2%

 

 

Du Pont

公佈日期:10/20

市場預期每股賺33分(去年56美分)

結果揭曉:

  • 44分/股
  • 營收較去年衰退20.2%
  • 全年預估1.95元/股
  • 淨利成長主要來自原物料及能源價格的下跌
  • 公司預估要到2012年才會回復2008年的獲利能力水平

 

Stanley Works Co.

公佈日期:10/21

市場預期每股賺0.62美元(去年賺2.06美元)

 

Freeport-McMoRan Copper & Gold Inc.

公佈日期:10/21

市場預期每股賺1.29美元(去年賺1.31美元)

目前公司的看法:中性

 

Boeing Co.

公佈日期:10/21

市場預期每股虧2.11美元(去年賺0.96美元)

目前公司的看法:非常的「保守」

結果揭曉:

  • 虧2.23美元/股
  • 去年營收是賺96美分
  • 2009全年預估獲利為1.35-1.55元/股(沒看錯,是獲利!!!!)
  • 毛利及現金流都比預期的要好! 

 

3M Co.

公佈日期:10/22

市場預期每股賺1.16美元(去年賺1.41美元)

目前公司的看法:中性

 

Dow Chemical

公佈日期:10/22

市場預期每股賺4美分(去年賺60美分)

 

結果揭曉:

  • profit =63美分/股
  • Q3 Revenue 下跌22%
  • Q3的原物料及能源成本比Q2上揚$618 million,但較去年同期下$3.5 billion
  • Q3減少了$380million的structural cost,超過併購Rohm & Haas的cost synergy goal (年初花16.5billion併購)

2009/10/14

類股觀察-航空

最近一次耐久財,衰退最多的民用航空器,利空不斷:

波音再度宣佈延期747-8的交貨,增加35億的成本。

##ReadMore##

英航再裁一千員工。

日航宣佈賴帳。

 

幾乎沒有那一家航空公司的業績是成長的:

 

航空業的主要衝擊有幾個:

  • 經濟衰退,公司樽節開支。
  • 思科主導的線上會議系統大賣。
  • 油價上揚。

前兩者同時造成,航空業向來最有利潤的商務旅客數大減,這是最具殺傷力的。

所以,從最上游的波音開始,到客運、貨運,都看不到什麼前景,壞消息也不斷。

來看一下航空類股的股價(黃色是SP500)

六個月

 

一年

五年

看來低價航空股還是"低價"啊

2009/10/12

市場風險意識大減?

在總經數據變壞,個股財報變好的過去一段時間之中,發生一件我目前找不到原因的事情:

##ReadMore##

 

信用違約交換(CDS)突然在一週內掉了27%,回到08'年六月的水平。

如果用這個衡量標普指數,SP500還有20%的上漲空間。

天啊!那我還要繼續被軋空手多久啊!(抱頭)

2009/10/6

慶祝九一一點閱人數第一次突破3位數,黃金上攻至歷史新高

在「宅經濟全攻略」及臉書等微網誌加持下,financial-911部落格第一次點閱破3位數。

上一次最接近三位數點閱,是因為我放了一個笑話。

##ReadMore##

 

為了慶祝這偉大又可歌可泣的時刻,黃金來到USD1045/盎司的歷史天價。

目前市場普遍解釋黃金創新高的理由,是弱勢美元。

弱勢美元另一方面表現在美公債的殖利率加大

從全球金流的觀點來看,美元取代日元,成為利差交易(carry trade)的主角

想乘這波美元熱浪的人,不應該忘記那些日元利差交易者怎麼渡過過去這一年。

日元的反撲瘋狗浪(Yen Unwinding)花了十年才來,美元呢?

2009/10/5

金融風暴以來,第二個升息的央行

第一個是以色列

澳洲算工業國家中第一個升息的

##ReadMore##

2009/10/1

To fall or Not to fall, THAT is a question (of my own)

“GIVE me a one-handed economist,” demanded a frustrated American president,Harry Truman, “All my economists say, ‘on the one hand...on the other hand'”

杜魯門感嘆找不到獨臂的經濟學家,但在分析師面前,經濟學家只是在關公面前耍大刀、孔子面前讀論語。

「但」、「然而」、「如果」、「否則」,這類先空後多、原多反空的連結詞,一定少不了出現在分析師的論點中。

想上電視當老師丟筆的,可以先看一下這篇有趣的入門文

 

##ReadMore##

儘管全球股市牛氣衝天,但最近的幾個數據並不理想。

商業庫存

耐久財

 

成屋銷售

儘管我們看到通貨供給的陡增。但看不出進入實體經濟活動的明顯的跡象。

這點在中國也一樣。

(延伸閱讀:

中國PMI指數持續上升 加劇產能過剩之憂

產能閑置抑制中國投資和通脹 )

這波領先反彈的上證,又打回原型。過去一季去追中國基金的,幾乎都住了套房。

顯而易見,這波是對過去恐慌賣超的修正,佐以寬散貨幣政策的加持。

遲早,低利率環境會帶動全球經濟,對非專業投資人而言,縱使日經過萬、標普破千,現在都還不失為進場的好時機。

但這種動輒三年、五年,甚至七八年,企圖抓住一個大的全球景氣循環的規劃,儘管對非專業投資人是健康的,卻無法滿足投機客。

總的來說,長線來看,通膨的起點在此,整個大的經濟成長起點在此。

但在1-3個月的規劃中,現在又看不出不空手的理由。

這也是我好像看多、又偏空的原因。

至於全球最強的加權,已經把我軋的吱吱叫,悲傷我就留給自己。對非專業投資人的建議:

  • 無論指數位置,現在都是好的進場點
  • 要對抗通膨,黃金、抗通膨債券....都沒有股票(指數)來的有用
  • 過去半年表現很好的高收益債券基金,進場時點早過了
  • 最近又熱門起來的金磚,配太多一定會後悔
  • 歐美股票(特別是近期讓大家"印象"很差的),不配一點的話,會更後悔

2009/9/25

目前看來----資金行情修正在即

昨天的成屋銷售

今天的耐久財

##ReadMore##

重量級財報第一波RIMM (盤前跌15%)

都出現不妙的跡象

資金行情看來要暫告一段落 (應該要寫: 這波的資金行情看來要暫告一段落)

除非非農有跌破眼鏡的表現

(明天有課,先備課,有空再多談)

--------------------------

睡前更新:

本來準備要去睡了,但國內目前排名第一的宅經濟專家-施教授在臉書上提問,所以先回答一下。

總經數據不會是行情判斷的唯一根據,而且多數延遲的厲害。

但它就是經濟活動的基本面,是科斯托蘭尼比喻的那個散步的人。

在半年前風暴最烈時,幾個數據(二月、四月耐久財,成屋銷售..)竟然都是正數。代表縱使衰退,也不致於如市場氛圍認可的大蕭條。

加上全球央行同步大量的釋放通貨,造就過去半年我們看到的資金行情。

稱為資金行情,就是它某種程度代表脫離基本面。

因此膽小如我,六月就把持股賣光光。

從二月以來,幾乎所有數字都喝了馬力夯,一路上。

建照核發都一樣。

後果就是資金行情停不了。

極度寬散的貨幣政策,如果無法推升經濟活動,時間一長,問題就會很大。但目前看來發生的可能微乎極微。

等經濟活動加溫後,央行會開始緊縮資金,但仍會有延遲效果。作的好,就是通膨,作不夠快,就是引發下一個風暴。

  • 什麼原因FED還維持利率不變?
  • 什麼原因FED維持收購ABS、agency debt不變?
  • 為什麼本月耐久財、成屋銷售一起反轉?

.....

 

看法沒有變也沒有矛盾:

  • 現在是通膨的起點
  • 2月以來的資金行情,修正的時間點我猜是到了(不準是正常)
  • 下來就是空手者進場的機會
  • 買什麼? 魔鬼在細節中,這次耐久財的內容值得細看

以上,報告完畢

(好像有說跟沒說一樣?因為要留著明天講座講,哈哈)

2009/9/23

寫在FOMC會議之前--20090924

今天(週三),是美FOMC例行會議。市場在等結果,上下盤整中:

##ReadMore##

市場一般預期將維持利率水準不變(0%--0.25%)。之前的文章有提到目前的美貨幣基數變化圖

實際上最後的貨幣供給,目前還不太清楚,因為有乘數效果的工具,還無法有效監管,訖今為止,SEC只是開始動作嚐試監管而已。

但至少現在看到多數資產價格往上拉,一來是半年來過度恐慌的修正,二來絕對是貨幣政策的結果。

至於有多少實際投入了經濟活動,其實還沒有太明顯的跡象:

只能確定的是系統風險解除:

 

(美貨幣基金淨額及季增減)

從最近FED官員的談話來看,他們應該已經看到比較正面的數據。

但在看到明顯通貨投入經濟活動的證據前,不排除一個最糟的狀況,就是熱錢遲遲不被投入生產消費,只用來「泡沫」資產價格,就是失業的繼續失業、家計儲蓄率續成長、消費者信心指數回落...。如果情勢往這個方向發展,FED能作的就極有限,那麼,第二波較大的危機就會真的來,但不會是對金融體系的信心崩解(所謂的第二波海嘯),而是真的經濟本質的蕭條。後者比前者可怕N倍。

 

 

 

(補充)

FOMC會後結論及發展:

1.FED表示將延長MBS買回計劃至明年三月(原定今年12月截止)

2.FED計劃買入1.25trillion的MBS,目前已買入857billion。

3. 繼續買入公債。(原定10月結束,共買入300billion,市場估計剩11 billion)

4.續買agency debt,計劃額度200billion,己買129.2billion。(64.6%)

5.會後聲明描述經濟:「經濟活動看來依然疲弱」"Economic activity is likely to remain weak for a time,"

6.目前沒有通膨的疑慮

7.整篇聲明白話解釋:

經濟活動已從最慘的情況脫困,金融市場也已穩定。但還沒看到明顯的復甦證明,所以原定要作的,我們會繼續完成。

2009/9/20

又有兩家美國銀行破產了

萬惡的美帝銀行,又有兩家聲請破產保護。

今年以來,到底有幾家美帝銀行倒閉呢?

(猜一下)

##ReadMore##

 

 

 

 

 

 

 

 

 

 

 

 

 

 

 

 

 

 

 

答案是:94家

自2007以來,共有123家美銀行破產(多數集中在今年二月,及七八月)

 

那麼,與百年以內幾波風暴相比呢:

1929大蕭條-> 九千餘家

1973石油危機->2936家

 

 

不過,這次問題根源不在傳統商銀,而在影子金融的槓桿。什麼是影子金融?這個就是:

DEUTSCHE BANK TO REDEEM POWERSHARES DB CRUDE OIL DOUBLE LONG EXCHANGE TRADED NOTES

現在在非專業投資人界很火紅的ETF(特別是ETN),也難逃邪惡華爾街銀行家的魔手。

發誓再也不買連動債的投資人,現在爭先恐後去買期貨組合基金。而且

只能說:銀行家真是太邪惡,投資人真是太無辜啊!

2009/9/18

動動腦時間---無關理財(解答及感想)

推導過程我就省略了,答案在最下面。

不想動腦或看到數學公式就頭痛的人,請自動切入忽略模式

##ReadMore##

先講我為什麼要貼這個題目:從簡體字的題目,大家可以猜到是對岸的考題。

動一下腦,也會發現它並不難。牽涉的三角型,不是等腰就是30-60-90的特殊三角型。

並不需要用到SIN、COS...等的三角函數,花點心思,用笨方法慢慢想就解的出來。

我要說的重點是:

這是國中升高中的試題!

這題是廣州市今年試題中,解答題的最後一題。

整份考卷分三大類:

選擇十小題,共30分。

填空六小題,共18分。

解答九小題,佔102分。

對國中生來說,這題難度不低,但絕不是出題者故意整考生。

整份試卷的鑑別度其實很高,從很簡單到大部份中等難度,再穿插一些高難度的。

我覺得最讚的是2/3的分數,配給解答題,考生必需將推演過程寫出來,才有機會得分。而邏輯思考,正是學數學的核心。

反觀台灣現在的基測,全是選擇題,據我那位補教界長輩言,很多學生就是選一個猜(比如全猜C),有時就可以得到二三十分以上,但可以完全不看題目,不經大腦。

看來,在中國唸書應該都比在台灣好,當然,歷史、公民這種跟政治環境有關的科目不考慮的話。

台灣最近的教育狀況,實在令人憂心。

 

 

答案是:

原始題目在此

(1)

(2)

要分兩段解,因為t在4-6之間時,是五邊型

在6-10之間又回到三角型

t在4-10之間的最大值

2009/9/17

動動腦時間---無關理財

今天跟一位已從補教界退休的數學老師閒聊,他拿給我一份數學試題,其中一題如下:

##ReadMore##

喜歡動動腦的人,可以先自己想看看,不要太早放棄哦!

至於解答、及為什麼我貼出來的原因,明天再公佈!

2009/9/15

大盤還會不會漲?

這是個大家都想知道的問題

我去上課時,常常被問

這幾天重啟部落格貼文,也有人寫電郵來問

我的標準答案都是「我不知道」

##ReadMore##

是真的不知道,不是客氣,或者是裝神秘。

市場上,請問有誰能掌握短(中)線的脈動?

絕大多數都是為了工作(比如每天要上電視講出一套道理的分析師),假裝自己知道。

成功的短線玩家,甚至當沖客,不是沒有,但與其說他們可以預知股價未來走向,還不如說他們時對時錯,但對時賺比較多,錯時賠比較少,他們「就靠這差數維生」 * 。

不過,有時在我們心中,藏著正確的解答,端看投資人有沒有勇氣面對。

 

上圖是散戶持有期貨未平倉 (OI)部位,與加權走勢的對照圖**。綠柱是空單,紅的是多單。

過去幾年的經驗,還頗明顯的是,散戶看空就漲,反之則跌。

那現在要漲要跌?我們拭目以待 (丟筆)

 

* 科斯托蘭尼言

**感謝熱心網友每天辛勤的統計提供 Orz

2009/9/14

走過雷曼破產宣告一週年

過去一年,金融業的風風雨雨我們走過。

從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保護,引發全球信用緊縮,進而對整個金融體系信心瀕臨崩解,至今才滿一週年。

號稱百年最大的海嘯,如今安在?

我在之前文章所言「所謂百年最大海嘯,再過三五年就會變成一個笑話」,顯然還太保守。現在隨便去一家號子,想找人談論金融海嘯,是很容易被人當成瘋子的。

##ReadMore##

不過在這裏提醒,經濟復甦沒那麼快,這波純綷就是資金行情*。央行放出去的通貨,大部份還沒有投入實質的經濟活動,都被拿來炒股炒樓了,特別是中國。

台灣因為地緣及政治的因素,沈浸在一種"中國一定強"的氛圍。是故,若問以下幾個指數,何者受本波風暴影響最少(賠最少、漲最多),選上證(中國)的應該佔多數:(至少以我在課堂上採樣的結果)

 

 

 

讓數字說話,結果也是一樣,從雷曼破產後的最低點,至近期最高點,上證的漲幅是最大、最凶猛的:

華人地區的中國、香港、台灣分佔前三名,二十一世紀真的不得不為中國人的世紀啊! (Is that so?)

第一名的上證,漲幅兩倍多於美國的道瓊。

如果在本波低點,買了上證100萬,現在就變成208萬了。反之,若選了道瓊,那只有150萬。

事情真是如此嗎?

 

 

 

讓我們換另一種思考,如果投資人在雷曼宣告破產前,甚至次貸最嚴重時就套在最高點至今還剩多少錢?

怪了,上證怎麼掉到最後一名?

若有100萬套在最高點,這波反彈最高也只剩56.8萬。

第一名是台灣的加權,100萬還剩76萬。

萬惡又遜卡的美帝,竟然佔了2、3名,有沒有搞錯?

100萬套在納斯達克,近期高點,剩近74萬;道瓊則剩67.9萬。

美國會贏過中國,不可能的!一定是搞錯了!要不然怎麼會這樣?

原因很簡單,上證就是這波跌最慘的國家之一。

當初100萬最低剩不到28萬,就算漲了一倍,還是敵不過別人只漲了六成(美-納斯達克)。

不過台股真的是超強,跌幅中庸,漲幅衝第一。一來一往就穩居排行榜冠軍。

這篇文的重點:

  • 事情要看頭看尾,不要只看一半
  • 中國畢竟還是新興市場,金融市場還不成熟,就是大起大落的格局
  • 金融市場永遠是一分報酬/一分風險,沒有什麼市場期望值優於其他市場這檔事
  • 資金管理才是決勝關鍵

 

註一:詳細資料如下(不計除權息除掉的點數),若有誤還請指教:

註二:

資金行情不是說不會漲哦

只是說它是偏離基本面,而歷史上偏離基本面可以到很誇張的地步(ex. 2000年.com)

不要因為它偏離基本面而去放空!

2009/9/9

總經數據觀察的必要性

今年二月,當我們過歷史上最痛苦的農曆年時,天好像要榻下來了。

風暴變成海嘯,無薪假變裁員,大家急急忙把定存解約,深信海嘯不只一波!

投機(資)都是要洞燭先機,等到事情已發生,再人云亦云當然來不及,只好大家在一起取暖。

第一次沒躲過,就互相說服彼此還有第二波,證明自己有"遠見"。

##ReadMore##

我從來不認為會有第二波,風暴也好,海嘯也罷,當大家都預期,它就不會發生。這是金融市場的鐵律!

透過總經數據的追蹤,透過市場的細微觀察,你會知道市場不對勁了,something must be going wrong!

當然也會明白,傳言中的二波海嘯,多半是已受傷的投資人,自己嚇自己的心理反射而已

FED聯合其他央行作的一連串史無前例的決定,就註定這波風暴不會擴大。

既然不會擴大,當時的資產價格就都是賣超,當然要進場買一些ETF,不過我膽子很小,六月中就賣光了。

改買了一些因信用緊縮而擴大利差的債券。

過去三個月的情況是,公司財報、總經數字都不是很好,風暴緩解之始,是數據沒有大家預期的那麼不好,所以資產價格往上彈。

後來就變成其實一直不怎麼好,但股價就是不跌。利空不跌,一點點捕風捉影的利多就漲。

什麼原因?

答案就在下圖。

看到會嚇死人哦,過去半年增加的貨幣基數,是1.35倍於過去三十年(76'--07')的增幅

這完全解釋了過去半年,全球股市為什麼義無反顧的往上挺。

而黃金及原油,也喝了白馬馬力夯,前者本週正式站上一千元(而我判斷短時間不會下來了),後者上七十。

這代表什麼?

就是通膨已經來了!

什麼?不相信,因為媒體還沒有大幅報導?

等到所有資產價格再上飆半年,就會開始有確認性的報導了。比如黃金變1300、原油100...之類的。

2009/9/8

給新來的朋友

好久沒更新文章了。

扣掉跟理財沒關係的遊記,已整整停筆四個月。

今天突然發現瀏覽人數不減反增,原因應該就是目前進入博客來(城邦)排行榜的「宅經濟全攻略」中(9/9更新城邦排行榜連結),有本部落格的連結。

##ReadMore##

不過,看了宅經濟而來的讀者,應該是想知道怎麼靠操作賺錢維生。

但我當初設定的方向,卻是非專業投資人,如何培養正確,且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理財觀念,好好守住由專業賺來的現金流,在承受極有限的風險下,成功的參與世界的經濟成長。

這樣的調性設定,當然與操作差很多,如果您是進來找投資的明牌或進出場依據,肯定會有很大的落差。

在這裏先跟大家Orz一下。

我未來會盡可能抽時間來寫一些正確的操作觀念,或者市場觀察。

但在這裏,還是要潑一下冷水,再次強調一下靠金融操作維生,難度實在不低,千萬不要看到媒體上有很多案例報導,就以為自己也可以"輕易"如法刨製,我看過太多失敗的例子,讓我不得不在此再扮一回烏鴉。

特別是工作上遇到挫折,懷抱夢想欲改以金融操作賺錢的人,應該思考一下,如果讓你當上公司的老闆,是否能承受一樣的壓力,而且能維持公司既有的獲利能力?

因為金融市場不是online game,是為了提供虛幻的成就感而存在,它是一個弱肉強食的殺戮戰場。

如果一般職場的壓力承受不了,金融市場肯定不會是你解脫的地方。

然而它也不是難如登天。

只要掌握方法,設定合理的目標,加上辛勤的耕耘,有心的人早晚會修成正果。

那到底是很難?還是不難?

心態不對,就會很難。反之,就不難。

在急著踏入操作這條不歸路之前,請先耐心把這邊,跟理財有關的舊文消化一下。如果連這點耐心都沒有,還是老實認真工作吧!

2009/5/21

墊檔遊記--世運主館開幕音樂會

##ReadMore##

  

世運主館的場地,離我童年成長的地方很近,算來也是小時侯的勢力範圍之一。

國中時,那裏還是左訓的馬場,每週六下午常常會跟同學去騎馬。

回想起來是好久好久以前的事情,那時每天膩在一起的好朋友,現在在那裏呢?

左訓中心附近,跟十幾年前已經完全不同囉。為了迎接世運,週邊的景觀及道路,都作了不同的規劃,如同高雄市的主要道路,最近一年都有了很大的改變。

昨天應該是高雄市十幾年來第一次大型活動,一下子要疏散四萬人,為了安全及順暢,連捷運站都是刑警,真是百年難得一見。

不過,整體活動算是順利圓滿。

參加了整場活動,雖然音效弄得不好,又熱到靠盃,但身為在地高雄人,我想謝謝前市長--人生有夢逐夢踏實。

 

 

 

 

 

 

##ReadMore##

 

2009/5/10

墊檔遊記--印度之旅My Passage to India-II

總體經濟的觀察,層次再提高一點,就一定跟國際關係與政治扯上邊。

要成為一個國際上認可的大國,不是只有人多地方大資源多就足夠,還要負起一個大國的責任,前者充其量是有利的客觀條件而已。關於國際關係及戰略這部份的探討,推薦給大家一個很棒的部落格-王立第二戰研所

至於九一一的讀者,應該都清楚我的看法:不要那麼看衰美國,也不要那麼看好中國。但我從來沒說過類似中國不可以投資,或者全力作多美國的言論。在非專業投資的資產配置,還是要客觀持平,把風險/報酬詳加考慮為之。就像Majicute形容的「洗泡沫澡」還是要小心。圍繞身邊的強勢看法(或希望)是一回事,血汗錢的配置又是另一回事。

##ReadMore##

今天如果我是在中國混的房地產商人,那持有九成以上人民幣當然順理成章,但就算我是生產據點百分之百在中國的電子公司,今天擴大內需方案要給我一百兆人民幣的訂單,但限定一律人民幣付款,那我是否會猶豫?

若進一步,跳脫地緣的因素,那些完全跟中國沒有貿易往來,也不生活在中國的人(或國家),持有美金可以換得美國生產的玉米小麥棉花牛肉,可以買麥當勞微軟谷哥的股票。

持有人民幣呢?

當然也可以買到中國生產的電子產品紡織品玩具,或者到上證去買中國石油工商銀行的股票,但你得先取得QFII的資格,並承擔外匯管制及政策變動的風險。

這是為什麼ABH股會有價差的根本原因,也可以說是市場對國家政策去管制經濟金融活動要求的風險對價,反應的就一個國家(及貨幣)的信用評價。

這次風暴也許對美國的信用評價有傷害,但美元在國際的地位還是遠高於其他任何幣別。否則中國央行又何必被迫以美金持有外匯存底,然後只能嘴上叫一叫。

當金融系統風險一解除,我們看到美國開始檢討金融監管、壞債處理方案,進行壓力測試要求提高金融業資金儲備,長久以來被政治因素干擾無法處理沒有效率的汽車工業,更利用這次機會放手整併或任其消失。反之中國的四萬億內需救市方案要求一半以上由銀行釋放資金,在這種政策壓力下的放貸,其授信品質可想而知。以中國人治社會的生態下,倒底是肥了地方政治勢力,還是為人民帶來長久效益?答案是很清楚的。

比較兩個國家的政策,對其金融產業的影響,正好一來一往,一個試圖引導它更健全,另一個則顯然是殺雞取卵,戕害未來的發展。

在投資時,是不應該存有政治立場的。市場就是唯一的真理。

也因此,我還是要再提一次,三個月前,就在市場最悲觀最恐懼的時侯,全球資金只往兩個工具流動,一是黃金,另一個就是美國公債。

這就是市場的真理,大家用腳投票的結果。

誰不希望自己的國家強盛、經濟發展,有一天能超英趕美,但光詛咒別人、自我幻想是沒用的,實際付出的行動才是決勝的關鍵。

什麼時侯,世界經濟會變成要靠一個竊取別人智慧的國家來救?

----------------------------------------------------------------回到遊記正文分隔線----------------------------------------------

上面那段又臭又長的"前文",其實跟今天分享的印度見聞有一點點關係。

印度除了人多車多,收費站也很多。

04年整路看到的收費站都長這樣,小棚子加洋傘就收起錢來了:

除了在路邊經過順手繳錢的,也有要你自己路邊停車,再去驗證收費的:

大約在07年以後,才見的到這種美淪美渙的現代化收費站。

首都德里附近,也才看得到這種我們常見的多車道收費站:

除了各類收費站,還有隨時臨檢查驗繳費收據的檢查哨

活動式推推收費亭

每個收費站一定有兩層,第一層收錢,第二層是配備長槍的警察(或軍)戒護

各種制服都有,所以我分不出來是軍是警

  

我每次看到印度人拿長槍,就會聯想到Orwell的Shooting an Elephant

 

 

我只走那一小段路(以全印度的角度來看)就見識的那麼多種類的收費站(亭)及各式軍警制服。

加上有的路段我昏睡或來不及拍,足見其收費站密度之高,種類之繁雜。

其中有收過路費的,有收旅遊執照(Tourist Permit)費用的,也有在省界設站來收入(出)境費的。當然也有我合理懷疑是看載外國觀光客而試圖索賄的。

當然使用者付費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只不過項目太雜太亂,又明顯沒有統一的標準。連軍警的制服我有拍到的都有五六種。

除了用路的收費,還有載旅客車輛要繳的費用,相對的就有運貨車輛(Goods Carrier)要繳的規費。有趣的是,我看到幾乎九成九以上的貨車遊覽車身上都有標示:全國執照(NP, National Permit)這個字樣,但過了檢查站,一樣照攔照驗照繳錢。所以都是寫心酸的就對了。

像這種規費,為什麼不併在牌照中收取?而要到處設站檢查繳驗,以致行車走走停停,我就百思不得其解。

不過印度這個國家的文化及風土人情,本來就是自成一格,有自己的邏輯,不用我們外人置喙。

這才叫Incredible India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