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5/22

我很美,但是我不溫柔--投資理財911論連動債(基本概念)

連動債,又名結構債。

發行機構合了債券+選擇權*兩類商品,共了一種表彰權利的證書,賣給投資人,就成了結構債

又因其透過選擇權,結了特定指數、股票、貨幣...,而與連結標的物的價格波動,對其自身報酬產生了變關係,所以也稱連動債。(Linked Notes)

先不管什麼是選擇權?或連結了什麼東西?(這部份得花很多篇幅講)

----------------------------------------------------------------------------------------------------------

本文先談”債”這個字。原文為Notes,也就是上述提的”表彰權利證書”。

定存單,就是表彰權利證書的一種。

我們約定借銀行一百萬,為期一年,利率3%,銀行給我們一張”定存單”,來代表我們對這一百萬的債權。

A銀行發的定存單,一年後到期,拿去找A銀行,可以憑單換回一百零三萬。

若拿去B銀行,也可以換回一百零三萬嗎?不行!

因為當初是A銀行發給我們的,用來表彰我們對A銀行的債權,所以只能找A銀行要回來。

倘若不幸,A銀行在到期之前,就倒閉了?那這只”表彰權利證書”當然就變成九星級超質感粉心酸壁紙一枚。簡稱”ㄐ一ㄡ感心”壁紙!

連動債,先不管怎麼[],怎麼[],單看[債]這個字,投資人就必需先承擔發行者倒閉賴皮的風險。也就是投資上,所稱的信用風險

 

  • 我們將錢存在銀行,承擔了信用風險,通常會得到相對的補償--利息**,但放在結構債上,不會有來自這部份風險承擔的補償,卻不改投資人得承擔,發行者(issuer)信用風險的事實。
  • 投資人去ABC銀行、XYZ保險公司申購連動債,並非承擔ABC或XYZ的信用風險,而是承擔了該連動債發行機構(issuer),通常是國際投資銀行的信用風險。與投資人接洽申購的金融機構(ABC 或XYZ),都只是行銷通路而已。

註:

*更廣泛且嚴格的定義是[固定收益證券]及[衍生性商品]的組合

**高過無風險利率的部份

今周刊專題--理財、謊言、大黑幕(一場1兆2000億的投資陷阱)(連動債)

本文引用"今周刊"第593期封面報導,版權不屬本部落格所有,為免侵權,僅引用部份內容,有興趣者請自行購買進一步閱讀。(標底線,紅字為本部落格為提醒讀者而為之)

理財‧謊言‧大黑幕
一個1兆2000億元的投資陷阱

今周刊.撰文.劉俞青

過去三年,台灣銀行業賣出1兆2000億元連動債、5000億元投資型保單……至少2兆元以上的金融商品,從銀行理專手中賣出最近爆發連動債投資人鉅額虧損,受害人愈滾愈多投資人對銀行的信任,正迅速崩解中如今,一場由小蝦米發起的風暴,已經隱隱吹起……在全民理財時代,你隨時可能誤踩理財陷阱連動債、投資型保單、外幣定存、房地產等理財工具潛藏著所不知道的風險與陷阱… ...(下略)

金管會連動債爭議大調查/中信銀居首

台北市中山南路上的立法院大門,盡是扶老攜幼的平民百姓陸續走進來,與平常西裝筆挺的立委諸公們大不相同,其中有八十歲的退休老伯伯,...(下略) 。

曹李綢女士,六十二歲,小學二年級學歷,識字不多,她說,她連讀報都有困難。靠在立法院的走廊上,她指著所買的連動債契約書上分行經理蓋章的地方,情緒略顯激動地說:「這就是阮理專的名字!」旁邊的人輕聲提醒她,指錯了,旁邊那個章才是,她看了一下,才略帶羞赧地說:「真歹勢,我真正看無。」

...(下略) 「伊講利息高達八%,我攏聽伊用講的啦,咱兜無識字,想說伊講不會錯,就把印章拿給他蓋啦!」怎知今年三月到期時,淨值只剩五成多一點,賠掉近一千萬元,「那是我的退休老本,我才六十二歲,以後要怎麼辦?最近我心裡鬱卒啦!」

曹媽媽個頭嬌小,與大多數的媽媽一樣,...(下略)

曹李綢的故事絕對不僅只是個案。

根據金管會高層透露,金管會日前才針對所有財富管理銀行做連動債的爭議調查。根據所有銀行主動提供的資料,從去年七月一日到今年三月底止,一共有六八九件的連動債爭議案件。

其中,已處理完的共有五四○件,而未處理完的一四九件當中,前三名銀行分別是中國信託、華泰銀行、華南銀行。而居首的中國信託未處理完案件共有三十二件,占二一.四八%。

這個數字,是金管會首次針對連動債單一金融商品所做的爭議調查,但顯然與實際狀況還有不小距離。

誤以為是高利定存/自認受騙

根據中國信託財富管理部副總經理隋榮欣坦承,...(下略)

每個人的背後,都是不同的故事,但與銀行交涉的過程幾乎如出一轍。買賣當下對理專高度信任,偏偏商品資訊嚴重落差,如今又面對口說無憑的氣憤與心急。類似的劇本在不同人身上上演,大家都有說不出的委屈。

而除了這些人之外,還有更多人沒有站出來,一位知名大學商學院教授說:「要是讓人家知道我也是連動債的受騙者,我大概會被笑死,可能連飯碗都沒了。」
這些人,他們自稱是理專的「受騙者」、「受害人」,因一連串設計、引導式的銷售行為,「無法」看清商品全貌。

「信任」本來應該是銀行業的根本,中華民國財金智慧協會執行長周杏娟說,「信任是銀行最厚實的牆,卻也最脆弱,再大的銀行,都禁不起幾次衝撞。」要讓這道牆不倒、不搖晃,銀行一定要堅持「賺少一點」,只有這樣,才能「賺久一點」。

吸金大黑洞/一天賣出二十億元

繼雙卡風暴之後,這幾年,台灣銀行業幾乎把主要資源都投入財富管理。賣力衝刺的結果,銀行傳授各種銷售技巧給第一線的理專,衝出了漂亮傲人的業績,卻也衝出不少問題。 ...(下略)

澳幣連動債/下一個地雷引爆?

最慘的是富邦銀行有一檔「麻雀變鳳凰」,近期淨值只剩一○.八%(註:亦即一百萬元剩十萬八千元);而中國信託一檔「盧森堡3年台幣石來運轉2連動債」淨值也只剩一九.八一%。投資人這時才驚醒,開始在家裡翻箱倒櫃找保單、翻契約,當初在貌美理專舌粲蓮花殷殷引導下,糊里糊塗簽下的名,究竟買了什麼?如今到底是賺是賠?

以今年以來最熱賣的「澳幣連動債」為例,銀行、保險公司幾乎賣翻天,理專說,不只百分之百保本,還附帶六.五%高配息,真是千載難逢的好商品,很多理專還說:「我們額度很有限,好顧客先通知,後面還有很多人排隊哩!」

天底下有這麼好康的事嗎?聯傑財務顧問執行長蘇英孝說,澳幣幣值近期一直創歷史新高,二年來已經悄悄漲了二五%,理專有沒有告訴投資人這一點?等到連動債到期時,澳幣幣值下跌的機率很高,「這一點,幾乎已經是不太需要爭辯的事實。」如果澳幣回到起漲點,每年利率六.五%夠不夠拿來賠?「答案已經很清楚」,蘇英孝說,澳幣連動債恐怕就是下一個出事的引爆點......(下略)

2008/5/20

我很美,但是我不溫柔--投資理財911論連動債(序)

連動債,別名結構債。本名Structural Note。

羅蘭夫人說:〔自由、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行之。〕

投資理財911說:〔連動債、連動債,多少金融詐騙,假汝之名行之。〕

稱之詐騙,是因為發行者(投資銀行)及通路商(國內金控、保險公司),心知肚明有很多連動債,其對投資人的報酬/風險過於不對稱,而且沒有善盡風險告知的義務

當然,這絕不是說,所有從業人員都有詐騙的犯意。除了少數負責設計產品、或與上手洽談產品的高層,很多第一線面對客戶的業務人員只是聽命行事而已。但他們依然辜負了客戶對他們專業的期待,若非如此,也不會讓連動債問題,成為最近媒體的焦點,以及造成許多已退休投資人,不可彌補的傷害。

如同自由本身不但不是負面的辭彙,連動債也可以是很棒的產品設計

好的連動債,讓投資人犧牲部份固定收益,去換取未來市場,因為波動所帶來的報酬。往上、往下都可以賺到錢,端看怎麼設計。

不過可惜的是,過去幾年以來,保守估計,我看過至少幾百檔國內發行連動債的詳細說明書,還沒有看到一檔自認為值得推薦給客戶的產品。(我當然沒有看過全部的產品,一定有疏漏,在這裏不歡迎筆仗,但歡迎把您認為好的產品的完整說明寄給我,謝謝,單張簡明版的行銷DM就不用了。)

不改我愛教書的本性,在正式進入連動債主題前,得先確認大家,都了解選擇權的基本概念。如果往後的內容,對您過於艱澀,或沒有時間往下看,至少從連動債風暴,投資人要學會:

  • 看不懂的產品不要投資
  • 金融機構絕不會幫你承擔任何風險,糖衣的背後,勢必對應相對的風險。(千古不變的定律)
  • 要勇敢面對你認為不好聽的、不喜歡聽的風險揭露事項。甚至主動要求業者為您解說這部份。
  • 用”我都不懂、我相信金融機構大招牌...”之類的藉口,無法推卸自己應當承擔的責任,更無法保全你一輩子辛苦的儲蓄。
  • 過去幾年沒賣過連動債的金融機構,也許是你可以認真考慮,開始交往的對象 相對的,那些賣最多、客訴排前幾名的,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