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5

九一一小字典--應繼分

民法除了有規定繼承的順位之外,對繼承的持分(比例)也有明文的規定。

有權利繼承遺產之人,其承的持比例,就叫「應繼分」。

各繼承人的應繼分如下表所示:

若被繼承人留有配偶,則配偶為當然繼承人。與其他各順位繼承人分配遺產。

例一:

除配偶外,若尚留有一子一女,則此三人各分得1/3遺產。

例二:

除配偶外,若尚留有三個孫子(已無子女),則此四人各分得1/4遺產。

例三:

除配偶外,若已無子女、孫子女、曾孫子女....。但留有父親(母已歿),則配偶與父親各得1/2。

例四:

上例,若父母皆在,則配偶得1/2,父母各得1/4(合計1/2)。

例五:

除配偶外,無直系血親(上(尊)下(卑)皆無),但有兄弟姐妹五人,則配偶得1/2,其他兄弟姐妹一人各1/10(合計還是1/2)。

例六:

除配偶外,無直系血親,無兄弟姐妹,只留祖父一人,則配偶得2/3,祖父得1/3。若祖父母俱在,則祖父母兩人各得1/6。

 

若無配偶,那麼該順位繼承人均分。

這就是民法規定的應繼分。

2008/1/4

不要再相信沒有根據的說法了--匯款50萬美元以下沒有記錄

除了上次提及的,對國稅局追索權年期計算的錯誤,另一種常見的錯誤觀念就是:

只要你匯款出境單筆金額小於50萬美金,這筆匯款將不會有記錄。

這樣的說法,我聽過不下十幾次。而且都是出自為客戶規劃稅務的從業人員口中。當他們傳達這個訊息時,言下之意,就是暗示客戶,以這樣形式匯出境外的資產,未來在申報遺產稅時,可以當作沒這部份資產。

50萬美金的數字怎麼來?其實是電子化未普及以前,中央銀行要求外匯指定銀行,針對單筆50萬美金的結匯,要主動結冊申報。

至於小於這個門檻的結匯記錄,銀行會幫你銷毁嗎?當然不會。不主動申報央行,不代表不會留底。當國稅局認定申報的遺產總額有疑慮時,當然可以行文或親至納稅義務人往來銀行調查。

以前或許真的要去翻箱倒櫃找記錄,但現在財產總歸戶系統已建置完備,從地政單位、監理處、銀行、集保公司、央行...都納在總歸戶系統下。那怕你有一輛20年的古董車,也會列在個人的”財產總歸戶”清單中。

而以現在電子化的程度,根本不用設什麼金額門檻,不論大小,都會自動加總到個人名下。(參考一下今年八月的新聞

當你相信以上沒有根據的說法,很可能在申報時短報了這個部份。而國稅局除了要求你補稅之外,還可以加罰1-2倍的罰款。

而上述傳達不實說法,涉嫌教唆誤導客戶的人,將面臨三年以下徒刑。

新聞-掌握海外資金七月起,個人匯出明細送央行

中廣新聞 2007/08/14

國人在海外的資金到底有多少?難以估計!配合「最低稅負制」最快九十八年對海外所得課稅,各銀行定期把匯出明細送交中央銀行,方便央行「總歸戶」。銀行指出,海外資金匯回目前只限大陸地區、不得在台投資,其他地區資金匯回,幾乎沒有限制。(張雅惠報導)

國內所得要課稅,遺產贈與也要課,國內資金透過財產規劃早就流到海外,規模難以估計!宏仁集團董事長王文洋在演講中提到,他對資金匯入國內政府也要管制感到不解,但事實上,除了中國大陸資金匯入之外,海外資金匯回幾乎是不管制的!兆豐商銀襄理王文龍說,海外的勞務、技術收入、以及進出口資金匯回完全沒管制,金額超過五十萬新台幣,只要填單、也不管制。

「但是,大陸人士匯給他自己有限制,一次十萬美元,不能做投資」

銀行業者指出,最低稅負制最快明年開始對海外所得課稅,上個月開始,所有資金匯出的資料、不論金額,都要送到央行,因為央行要總歸戶不過,還是有很多漏洞,例如:投資人利用新台幣匯率升值的時候,買進一百萬美元,轉存美元外幣存款,這一百萬美元雖然佔個人結匯的額度,但是,投資人事後把一百萬美元匯出,不用通報,因為只有新台幣資金會受到規範,外幣不受限

2008/1/2

原油破百記念日(2008開盤震憾彈首發)

人類開始應用石油以來,第一次每桶破百元美金。就在2008年第一個交易日!!!!!!!

特抓下圖紀念一下:

 

 

至於為什麼原油破百?

需求面:

中國印度經濟堀起,打破原來全球原物料的供需均衡。

供給面:

重要產油國,如奈及利亞及伊朗等,地緣政治緊張。

OPEC從中強勢主導產能。

火上加油:

美金弱勢

OPEC表示,其會員國產能至2024年前,無法滿足全球總需求。(嚇破我的膽)

 

啟示:全球通膨來臨,投資人應依此方向調整投資配置。

外匯連結ETF

自從1036期商業週刊以〔再見美元大老〕為封面故事以來,看空美元就如同看衰台灣經濟一樣,成了台灣投資界的全民共識。這樣講當然是誇張一點,不過年底我倒是四處趕場說明,應付客戶對美金走勢的疑慮。

其實美元對歐元已經走空了五年,對英鎊亦同。(見下圖)

 

在美元走貶了五年的此時,才憂心忡忡的想要減少美元資產的部位,時機上,是晚了些。重點是,台灣央行基本上是將台幣盯著美元,所以新台幣對歐元英鎊,其實也"貶"了五年。而且,大部份投資人的資產部位,還是以台幣為核心,這陣子,反倒是比較少人,跟我提及對其台幣部位憂心。

原因是我們吃住行樂就用台幣,若不特別到歐洲、加拿大,這些最近貨幣昇值強烈的國家,也就不會有太強烈的感受。其實我們以非台幣持有的資產,也應該要用這種角度來對待。當我們分散部份身家,以國際強勢貨幣形式持有,考慮的重點,應該是各貨幣所佔的百分比,而不是隨著它們彼此昇貶,帶給自己壓力。

畢竟,我們不是專業的炒滙投資者。而我們投資收益,主要來自權益證券帶來的資本利得及投資公司的成長,還有貨幣的時間成本(債券)。

當然,這不代表我們要完全忽略,貨幣彼此昇貶對我們資產造成的影響。只是在考慮這個問題之前,先確定自己貨幣配置,是符合自己資產規劃需求的,而不是人云亦云的隨市場耳語而搖擺轉換。

在過去,要享有外匯昇貶的報酬,只有直接轉換貨幣、或進行外匯保證金交易、或貨幣交換(currency swap)等途徑。

貨幣交換(currency swap)一般散戶投資人幾乎用不上,因為金額門檻高。

而外匯保證金交易桿槓大,我非常不鼓勵非專業投資人參與(直接、間接兩不宜)(註1)。

直接買賣貨幣,變成唯一的方法。但其買賣價差(spread)、及轉換手續的成本(註2),都是要加以考慮的。

除了以上傳統方式,現在,投資人多了一項選擇,就是外匯連結ETF

投資人可以透過下列ETF的持有,享有該幣別昇值的報酬。當然,若它們對美金貶值,就會產生虧損了。

列舉其中兩支歷史K線如下:

 

 

註:

1. 所謂"間接",就是委託代操。坊間很多單幫客招攬為人代操外匯保證金交易,甚至誤導客戶為"外幣存款"賺利息。投資人少有全身而退的,不可不慎。

2. 非單指手續費,還包括貨幣買賣只能在特定銀行為之,親赴該處所付出的時間成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