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24

三分鐘就懂理財-風險事故

不同保險對應不同的風險事故。
前篇的例子是以「身故」為獲取保險金的條件。
##ReadMore## 因此,
「死亡」即為「壽險」的風險事故。
「生病就醫」即為「醫療險」的風險事故。
「活得太久」即為「年金險」的風險事故。
「遭逢意外」即為「傷害險」的風險事故。


以金流來看,所有「壽險」保戶的保費,最後流向「死亡」的那個保戶。
所有「醫療險」保戶的保費,最後流向「生病就醫」的那些保戶。
所有「傷害險」保戶的保費,最後流向「遭逢意外」的那些保戶。
所有「年金險」保戶的保費,最後流向「還活著」的那些保戶。

當然,維繫這個金流機制健全運作的是保險公司。
因為對社會提供這個分擔風險的金流機制,收取合理的費用,成為保險公司的利潤。

2010/12/23

三分鐘就懂理財-保險原理

前篇將「保險」及「衍生性商品」放在一起,相信不少人會有種突兀的感覺。
但兩者其實還蠻相似的。
##ReadMore## 除了兩者都有「零和」的特質。
也都有「避險」的積極意義。
衍生性商品除了「避險」,還有其他的功能,我們留待以後說明。


先談「保險」
保險之所以發明,初衷在於人類互助的博愛精神。
每個人出一點小錢,來幫助遭遇風險的人。就是保險的原理(初衷)。
一萬個特質相近的人,每年會有一個人身故。


insurance001


這一萬個人,每年每人出一百元。就足以讓當年不幸往生的人,可以取得一百萬,經濟上的補償。


insurance002

這就是保險的原理。

2010/12/21

三分鐘就懂理財-零和(Zero Sum)

理財工具不只五花八門,更會隨著時代,演化出各式各樣的新面貎。
承前,從銀行存款(利息)股票基金ETF,其真正根本的獲利根源,來自經濟單元的淨利。 ##ReadMore##
但要滿足理財動機,並不總是得要求「創造」。
也就是說,最終是否獲利,並不是主要的考量。
如果不求獲利,那麼,單純的資金換手,也可以成就理財的目標
只有資金換手,其間並不涉及「創造」,這樣的行為,我們退一萬步從外太空看,整個地球並沒有新的價值被創造。等量的資金就不過在不同個體中轉換。這就叫「零和」(Zero Sum)(加起來等於零)


典型零和的理財工具,有:

  • 保險
  • 衍生性商品(期貨、選擇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