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25

三分鐘就懂理財—股票的定價Stock Price(一)

理財世界中,可以讓我們選擇存放的工具千百種。

目前為止,三分鐘系列已經介紹了兩種工具的本質:股票、公司債。

從本質出發,有助於奠定一個穩固的知識系統,可以在理財活動上,少走些冤枉路。

##ReadMore##

一個朋友在臉書上留言表示,在看了上上一篇三分鐘系列以前,她還以為「股東的獲利來自證券市場的廝殺」。當然,她算現代社會少數嚴重缺乏理財經驗的人,所以有這樣的觀念並不奇怪。然後有更多在股市中打滾多年的投資人,也會這樣以為,或者至少表現得如此。

使人迷失不自知股票價值其實有所依歸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它的市場價格不理性的,也可以說是瘋狂的。

先定義一下,價值與價格:

價格是市場成交的價錢,也就是買、賣方都同意的金額。

價值是股票能帶給股東淨利的能力。

價值看的是公司獲利的能力,即公司營運的好壞與帶給股東利潤的能力。

股票價格的不理性,可以天天在股市中看到。一家公司的營運,一秒之間,差別不可能很大,但股票的價格可以差好幾元,甚至一個漲(跌)停板。

2008年底開始至今,我們經歷所謂百年最大金融海嘯,其間全球股價急劇震盪,為股價的瘋狂下了最好的註解。

因此,財務教科書中理論的定價公式往往不足以解釋真實世界股價的變動。針對這點,科斯托蘭尼的論點比較貼近現實:

 

他認為,股價由「資金」與「心理」支持。

當投資人有錢買想買時,股價可以無視基本面,一路往上飆升。這種情況就叫作超漲

當投資人沒錢信心潰散時,股價也可以跌得很離譜。即超跌

有幸(或不幸)的是,我們在2009年,深刻的體驗了兩者。

2010/2/24

三分鐘就懂理財—借錢給公司 Corporate Bond

營運正常的公司,股東可以期待淨利

天有不測風雲公司有旦夕禍貨,吃芝麻也會掉燒餅。偶而也有下圖的情況:

##ReadMore##

當該期營收,要比支出小,就會產生虧損。

成功,可長期營運的公司,也不可能期期都有淨利。

某些景氣循環產業,甚至有賺一年,吃五年的情況。意思就是連五年虧損,只能拿股東老本去貼。

若企業經營遇到這種情況,當股東只有付出不能收割,但有一種投資人可以有收益。

那就是公司債(Corporate Bond)的投資人。

買進公司債,即借錢給公司

 

相對於股東是直接承受公司經營的結果,借款給公司算是間接參與其營運。

後者在公司無法創造淨利時,還可保有收益*。但在公司大成功,股東獲取大筆利潤時,公司債投資人最多也只有當初約定的利息收入而已。

長遠來看,兩者都與公司經營作連結,都無法在公司長期虧損下維持收益。但絕大部份的時間,借錢給公司的風險要小於直接參與營運結果。因此,公司債投資人的期望利潤自然較股東為低。

 

*非長期而論

2010/2/23

三分鐘就懂理財—股票的風險 The Risk of the Stocks

即然持有股票代表擁有公司股權,買股票顯而易見的風險,就是公司無法獲利。

公司無法獲利的原因很多,產品不受消費者歡迎、競爭者過多、經營效率太差…等等。

當然,股票的風險遠不只「公司無法獲利」這項。

##ReadMore##

但單單探討這個影響股票價值最重大的因素,我們可以發現大部份股市投資人的問題。

如果你邀隔壁的王媽媽出資五萬,你跟她兩人湊個十萬,在樓下騎樓擺泡沫紅茶攤,一起賺大錢。她可能會想出一大堆反對的意見。比如這條巷子已經有三攤、二十公尺遠那家的妹妹年輕又漂亮、對街茶行附設的茶攤原料精純口感濃郁、今年更流行喝偶像代言的便利商店咖啡、茶攤生意看似簡單也許沒有亳無經驗的人想的那麼簡單…。

這些種種,的確是成為某項生意的股東之前,得先考量周全的課題。

要王媽媽投資五萬,她會想好久想好多,但她可能就因為電視上名嘴的兩句話,在根本搞不清楚公司作什麼生意的情況下,把王伯伯辛苦一輩子拿到的退休金全部壓進去買一支股票

這種現象,卻天天在股市上演。

總的來說,股東最終獲利來自於公司的淨利。

淨利是營收扣除員工薪資供應商貨款借款利息政府稅金

股東要賺錢,得排在員工供應商銀行公司債持有人政府的後面

也就是說,與公司這個經濟單元有關的所有人當中,承受最大風險的即是股東。也正因為股東承受最大風險,如果公司經營有成,享有最大利潤的,自然也是股東

三分鐘就懂理財—為什麼買股票?Why We Buy Stocks?

「三分鐘就懂理財」至今已寫十來篇。

系列名雖有「理財」兩字,但卻從來不談什麼股票可以買,不講技術指標,也沒有K線教學。

就像在之前文章所提的一樣,大部份人在理財時,往往作了完全背離初衷的事。我們起心動念買股票時,也常常只想低買高賣,一心只想賺其價差。而忽略了買股票的根本意義。

##ReadMore##

在我的定義中,買低賣高賺價差不叫「理財」,甚至不能稱為「投資」,而是「投機」。

投機沒有什麼不好,畢竟我大半輩子都在投機。去幫金融從業人員上課時,也多在教人投機。

這個系列不談投機,暫時不會談到投資。所以先回到主題,為什麼買股票?

買股票就是要成為股東

股東持有股權,為的是分享公司經營的成果

公司提供滿足消費者的產品及服務,想辦法降低了成本,又提高了售價,在繳了稅之後,還有淨利留下來給股東。

因此,買股票就是要抱著分享其經營成果的理念。選擇的條件,要看其產品是不是有前景?公司經營是否有效率?管理階層是否正直誠信?

如果這真是很基本且正確的觀念,為什麼聽起來如此陌生?在"理財"媒體上,不都多是強調某某概念股,什麼KD交叉,節氣變盤?

不用懷疑,我可以很輕易舉一個人人皆知的鐵證:

巴菲特

他的Buy and Hold (買進持有)策略讓他成為世界首富。

買進是因為便宜,便宜乃來自成為股東的價格(即當時股票市價),與公司未來能帶給股東的淨利相比,要顯得划算。(什麼叫划算以後再談)

持有,就是不可以賣。老老實實等待公司持續不斷的為社會作出貢獻,股東自然坐領淨利。

不只巴菲特,有興趣者可以去查查看,世界首富前百名,誰是靠高賣低買投機而來?

甚至包括金融業出身的鉅富,都是在本業上成就了一個獲利模式。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買股票!千萬不要忘了!

2010/2/21

三分鐘就懂理財—股東與股權 Stock Holder

共同出資成立公司的這群人,就是股東

股東依其出資額佔有公司的股權

按股權的比例,享有公司經營的成果。也就是每期營收減除費用、成本、稅金之後的淨利。

##ReadMore##

比如A公司的股權結構如下:

股東

出資額

股權比例

5,000

50%

4,500

45%

500

5%

合計

10,000

100%

該公司今年營收150元,費用20元,成本25元,稅金5元。

等於年度淨利是100元。

如果股東都同意把這100元全部分配掉,則甲可得50元,乙得45元,丙得5元。

公司有義務編制股東名冊載明如上的股東結構,提供股東查閱。

部份公司會印制表彰股權的文件給各個股東,就是股票

在過去,上市公司一定要印製實體股票,但現在由於資訊發達,以及股市交易頻繁,持有或買賣實體股票很麻煩,因此大勢趨已走向股權憑證電子化。

新一代投資人可能連股票都沒看過。

不過,就算沒有拿到實體股票,投資人在股票市場中買進,就一定成為該公司的股權,享有其股權。

那麼,股權代表的意義又是什麼?

1. 淨利分配的權利

2. 公司清算後剩餘資產的分配權利

(公司償還員工薪資、貨款、借款後,才輪到股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