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7

散戶為什麼賠錢-----M型化的投資行為

大前研一的M型化社會理論,近來廣受注意及討論,所謂「M型化」的現象,係指原本代表社會安定力量的中產階級,其中大部份因喪失核心競爭力,導致向下沈淪為社會中、下階級;只有少部份因向上的企圖心,向上提昇為上層階級。至使原本分佈曲線產生以下的變化:



散戶對投資的熱衷程度,也有M
型化的現象。
對股市的熱衷程度,每個人都不一樣。有的人總是放一部份個人資產在股市,三天兩頭就看一下財經雜誌、研究個股K線。有人選擇遠離股市,只願意將資金停駐在定存、儲蓄險等保守性投資,頂多放一部資金在共同基金。

若我們以「對股市熱衷程度」來對散戶投資性向作個分佈研究:


分佈曲線右端,是
極端熱衷的投資人,白天盯盤、晚上研究基本面、技術面、籌碼面,外加工商、經濟兩大財經報紙,週末還要研究今週刊、萬寶週刊、商業週刊,當然,電視頻道一定是停留在非凡頻道。
反之,在左端,是
極端冷淡的投資人,不只不注意大盤走勢,連總經數據都不想知道。甚至到了談股色變,視股票為萬惡淵藪的程度。

以上兩個極端的中間,是
對股市有健康看法的中性投資人。這些人不會花太多時間在追逐明牌,但總是每隔一段時間,認真檢視自己的投資組合。心情不會隨著短線盤勢的漲跌而浮動,卻對當下股市的多空,有基本的了解。

若你認為,散戶對股市熱衷程度,是如上圖呈常態分佈。(大多數人有中性健康看法,而極端熱衷、或極端冷淡的人只佔很小百分比)。那就錯得離譜了!

散戶的投資性向比較像下圖:


如同大前研一的M型化理論,這個分佈曲線,也有兩個高峰。

兩者不同的是,前者的M頭,兩端分屬「貧窮」、「富有」不同的兩群人。但在投資性向的分佈曲線中,大多數散戶在兩個極端中擺蕩。「擺蕩」的意思是,M頭的兩高峰,其實是同一群人。他們在多頭行情中,太過樂觀,因而太過熱衷。而在空頭走勢時,過於悲觀,選擇遺忘這個世界上,有個股票市場。以及,自己集保存褶中的股票。

過去一年台股從6232漲到9800,散戶正好慢慢地,從「冷漠」端遊移到「熱血沸騰」端。在這種多頭行情中,無論是基本分析、技術分析、還是射飛鏢選股,要不從股市賺到錢恐怕很難。散戶很容易產生錯覺,以為目前採行的選股策略成功,而沾沾自喜,走路有風,卻沒有進一步思考兩個關鍵問題:

1、同樣的「選股策略」,在2000年一月到2001年九月,台股從10393跌到3411時,有沒有讓你免於損失,或者至少讓你投資部位,有少於67%的跌幅?(67%為大盤指數跌幅,小於此跌幅,表示操作優於大盤)

2、6232漲到9800,有57%的漲幅。無論你這陣子是,投資時間在K線、翻爛各週刊、還是到處跑場聽大師「開示」,你資產在台股的投資部位,有沒有五成以上的增幅?
(連完全不花心思選股,只買台灣五十(0050)指數型基金(ETF),也會有52.31%[1] 的漲幅。)
以上兩個問題的答案,若為否定,那麼其實散戶的「熱衷」、投注的「精神」,顯然只是浪費時間而已。

每逢多頭,散戶就像個股市過動兒,在頻頻換股之中,讓交易成本侵蝕獲利。犧牲與家人相處的時間,熱衷研究各種投資訊息。在汲汲營營一陣子後,即便只有年化10%的回報,也自豪的認為,自己所下苦功,產生了四倍定存的收益。

當股市走空,換來滿手套牢股票,先是安慰自己持有的都是績優股,再來說服自己,巴菲特、彼得林區有說過,「投資股市要長抱」。過來,就是把集保存褶,收在抽屜的底層。認真的告訴自己,家庭生活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最後,再把股市撤底抛在腦後。直到下次多頭再來!
股市多頭、空頭循環,散戶就在熱衷、冷淡之間擺蕩。無法100%參與上漲,卻100%參與了下跌段。

以美國為例,長期投資股市,會產生9%以上的名目報酬
[2]。這個數字不含超額報酬,意思是投資人只要完全以指數為標的進行投資,就會得到9%以上的名目報酬(6.7%以上的實質報酬)。

當然,投資人必需是全程參與,一路堅持到底。不可擺蕩。

股市中的二八法則,是說股市投資人只有二成真正在股市賺到錢,賠錢的高達八成。但歷史統計,卻又告訴我們,長期投資股市,贏面遠大於賠錢的機會。這中間的差異,就是來自「長期」、「堅持」、「一路到底」。

專業投資人,只要心平氣和,笨笨的投資指數,不用熱衷選股、不用費時找尋明牌,股市就該讓你分享,一個國家經濟成長的成果。

要擺脫總是賠錢的命運嗎?那就要拒絕當股市過動兒(右M頭),更要跟股市憂鬱症說“不”(左M頭)。當個健康的投資人,不貪、不戀、不燥、不徐、不患得患失,總之,
「往中間靠攏」,那就成功了一大半了。

Financial_911 @ 2007.8.3




[1] 含006/10/25的除息
[2] John C. Bogle 1999:1802~1997美國股市投資人可得實質報酬6.7~7%。加計考慮美國過去200年平均通膨。

1 意見:

klhsieh 提到...

版主好,
我覺得文章中間,拿投資績效跟大盤比,其實有個問題存在:就是資金投入的時間點只設在起漲點or起跌點。

我想到的是,如果定期定額投資大盤指數,事實上只有起漲點的那個月到今天,增幅等於大盤;因為定期定額是每月都投資的,總投資績效應該會比那個增幅小,對嗎?

(不過再回頭想,你說的也有道理;大盤指數是全部股票的加權平均,所以會有一些股票漲得比大盤多、有一些股票漲得比大盤少。所以花了時間的投資人,應該要檢視是否績效優於大盤(選股策略正確),是嗎?)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