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3/20

三分鐘就懂理財—本業之外的投資(一)

承上篇結論:非專業投資人,應該盡可能專注在自己的本業。

原因在於,投入本業的資金報酬率一定高於拿去資本市場買現成的獲利機會。

根據富比士雜誌(Forbes)在2006年的報導,全球首富巴菲特過去四十年的年化報酬是22%。

##ReadMore##

一年二成的獲利率,對很多產業,甚至泡沫紅茶攤,都是相對小的數字。

但大部份產業,很容易遇到資金需求的極限。

沒有一個泡沫紅茶攤,需要上百萬台幣的資金滾動,並且還能一年獲利20萬。(假設兩成淨利,用100萬來經營)

如果獲利能繼續投入本業,也能獲得一樣水準的報酬,一個以一百萬資金起家的泡沫紅茶攤老闆,二十年後將有3千8百萬資產。

 

我們知道這可能性極低。

因為泡沫紅茶攤並不需要這麼多錢來經營。 一家經營有成的茶攤老闆,如果不作連鎖或分店,很快的就被迫將手上多餘的資金,去購買其他現成的獲利機會。就算作了連鎖,也早晚達到擴充極限,而有了剩餘資金。這個現象適用所有成功的事業。

正因為產業都有資金需求極限,所以在資本市場尋求現成標的的熱錢,一定多於拿出來標售的獲利機會。

資本市場上的獲利機會,因此相對昂貴。 (很多熱錢去追逐有限的獲利機會,而把價格推高了)

 

若我們將這個現象倒過來看:既然經營者自有事業股權的資本報酬率,將優於將它拿到資本市場上標售後的報酬率。那麼,什麼樣的經營者,會願意將獲利機會,拿出去資本市場標售?

第一個理由是,經營者自己的資金不足

此點要成立,要不是經營者真的錢太少(比如空有技術,白手起家的年輕人),就是這個行業屬於資本密集(比如晶圓代工面版廠)。

第二個理由就比較殘酷:拿出來標售的獲利機會,是假的或是膨風過的

 

總之,我們最好聚焦本業,但本業有成,多半就面臨本業外再投資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