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29

世界經濟要靠中國來救?

很多時侯,我對市場的思考,來自身邊同業朋友、投資人給我的訊息反饋。

有時他們提醒了我之前所沒有注意到的面向,但大多時侯,卻證明大部份的人,很容易被媒體說服,去強化他們想相信的事。或者,反過來說,媒體傾向餵養大眾想要聽到的消息。

##ReadMore##

此刻,若隨機去找一位非專業投資人,請教他現在去投資美國的看法,悲觀者肯定佔大多數。

相反的,若提到中國,提到金磚,儘管在此刻全球經濟蕭條的疑慮下,我相信,相對看好中國的比例,應該比美國高很多。

老實說,我不清楚怎麼會有這種現象。

這些人,大部份並不知道目前美國公債殖利率是歷史新低。但都知道美國總經數據是爛到破表。

可能的思維應該是:

次貸震央=金融海嘯中心=美國

因此,美國是爛中之爛,怎麼可能經濟會比其他地方好?

新興市場,不是震央,應該比美國有機會。

原物料出口國,等到景氣回溫,也該比美國先起來。

美國經濟爛到爆,可見的未來,美國人買不起、吃不起,但中國、印度那麼多人(兩國人口佔全球37%),原物料出口國賣不了美國歐洲,光賣中印兩國也會比美國先復甦。

如果不是這種思維推論,為什麼台灣商周幾位愛寫評論的學者主筆,現在還常把希望放在中國、放在南亞走廊(我忘了正確名詞,意思好像是指湄公河流域週邊幾個國家的經濟體)。(補註:原來是黃金走廊,「大湄公河流域經濟圈」)

電子媒體就更不用說,什麼小妹國師之類,開口閉口就是中國GDP如何,人民幣要取代美金,全球要脫離金融海嘯,不看中國臉色不行之類的論述。

不用提什麼數據,反正只要認定美國=全球無敵大衰蛋,其他的立論瞬間產生了紮實的基礎,不用檢視,遑論辯證。

若以此作為個人資產配置的依據,就跟去年一股腦去買東歐、原物料、能源、糧食等同盲目,結果,當然也就差不了太多的不樂觀。

何出此言,先看這個圖:

藍色是中國,看看它佔世界GDP多少百分比?在改革開放以來,每年以二位數成長,到今年,還只佔不到6%。

而紅色的美國,一直穩定在30%左右,變動的幅度極小。

那麼,金磚四國的立論何來?

藍色是中國,綠色是金磚,紅色是美國。(各國GDP佔全球百分比)

高盛的假設是,如果金磚能維持過去十年的成長速度(如果藍綠線維持相同揚角上昇),在2035左右,金磚四國將成為比美國更大的(或至少平起平坐)的經濟體。

看似有理,若以GDP大小論英雄,再來看一下這張:

美國是藍色,歐盟是紅色,紫色是日本,綠色是金磚全體。

相同看衰美國的主流見解,發生在1980-90年代,當時日本人不可一世。土地比加州還小的國家,創造的GDP高達美國全國的6成強(1991)。

要單以GDP決定成敗,日本怎麼沒有發生當初大家的期待?不是說日本如果維持原來的成長,超越美國指日可待?

氣魄十足的日本人去買帝國大廈,去買電影公司,現在呢?

問題發生在什麼環節?

答案在這裏:

日本曾經像現在的中國,靠出口作大GDP。現在出口佔日本的15%,而中國佔了45%強。

日本是第一代全球工廠。

後來四小龍接替日本,為已開發國作嫁,提供廉價勞工。然後才是中國,以更低廉勞動成本、更低環保標準的優勢,逐步取代,前者只好另謀生計。

香港現在成為中國對外連繫的境外金融中心,為外資進入中國,提供某種程度符合西方金管要求,法令緩衝的金融中心。

新加坡也漸漸轉型為,真正的轉運中心,與香港類似的金融中心,只不過提供服務的腹地,為中國以外的東亞經濟圈。

上述兩者出口總值,佔GDP分別為182%及229%。

相型之下,南韓及台灣,還在資訊產業的紅海廝殺。上有關鍵技術還握在日本人手上,下有勞動土地成本低廉的中國拷貝競爭。

回到主題,中國到底有沒有條件在末來20-30年,與美國歐洲成為三足鼎立的經濟體之一。

從日本的經驗來看,就算一國的GDP大到相當的程度,若其經濟構成不夠完整,頂多你是一個重要的經濟體,發行的貨幣或有機會擠身強勢貨幣。但要與最強勢的美國並重,甚至制衡,機會就顯得非常渺小。若你的經濟成長,還是依附它們而來,要講與其並重,就是笑話了。

這就是中國現在的狀況,更不利的是,它到今天為止,GDP的規模還不到日本的一半。

有一個論調是:中國與日本不同在於,中國地大人多,好好發展內需,可以擺脫只靠出口獨大的宿命。上個月,中國不是決議要用4萬億(兆,trillion)來"擴大內需"?它的問題,看一下這篇:政治压力使中国银行业大倒退。(如果文中所言為真,那麼它比美國印鈔增加貨幣基數的問題還嚴重的多)

另外,鄧小平改革開放以來,GDP佔全球百分比成長了一倍,但GNP幾乎沒有成長:中國GDP很好看,GNP很難看

換個方式說,過去成長的果實,有一半是外國人拿走了。要靠民間消費來提昇GDP,健全經濟結構,在可見的未來,難度是很高的!

關於財富分佈結構,造成影響的深入探討,可以再參閱這兩篇:中國經濟增長的南柯一夢大眾資本主義:中國的出路

中國統計局將產業分三大類:第一產業是最根本的農林漁牧,目前中國大約佔11.7%。工業生產是第二類,高階服務業及金融業,才是歸在第三類。(二類48.9%,三類39.3%)

中國的確在過去幾年,在二、三類產業的成長,有長足的進步及成果。但看到基期低的高成長,就斷言光明的未來,好像一個嬰兒在出生一年後,身高有100%成長,開始奢望五歲時,就能與家中的大人平起平坐一樣無稽。

我們不用比已開發國強項的第三類,光比農林漁牧,美國儘管只有7%,中國有11%,你持有美金,可以向美國買入他們吃剩的玉米、小麥,拿人民幣,能買得到什麼糧食,生吃都不夠了還曬乾?(前者糧食出口大國,後者要進口)

那美國佔盡優勢的服務、品牌、金融,中國拿什麼跟它較量?

如果投資人相信,美國因金融風暴所以金融服務業整個遜掉,中國有機會趁勢而起,應該也可以相信下圖的假設:如果中國未來保持6%成長,若且唯若美國未來30年成長率為零,是可以成立的命題,那麼,21世紀還真的可以是中國人的世紀。

作作夢可以,拿身家去賭,請三思!

2008/12/18

原油相關ETF

剛剛看了一下,上次更新關於ETF的文章,是今年的六月的外匯連結ETF--補充@2008June--想作多人民幣,不用等三通!

這陣子,美國的ETF真的是比雨後春筍還雨後春筍,幾乎每週都有新貨出品。

比扯鈴更扯的是,今天原油竟然盤中破38/桶。還發生在OPEC發新聞要每天減產二百萬桶的隔天。

##ReadMore##

 

像原油這種商品,是不可能無限下跌的,因為它有開採、倉儲等成本。

上面兩者合在一起看,就起心動念來看一下,現在有什麼ETF可以買。就整理了下面兩個表囉。

  • 若只想單純賺原油價格的,應以連結WTI(標的為西德輕原油,West Texas Light Sweet Crude Oil)為主的ETF,上表列了八支。
  • 因為最近ETF市場很亂,新商品極多,在整理時,特別把基金規模也查了一下,但其中只有少數查得到,操作時以這幾支為主,免得遇到流動性陷阱。
  • 最下面兩支,不是連結WTI。USL是連結期貨,相關性也很高。另一支則是以熱燃油(Heating Oil)為標的,在今年暖冬的預期上,空間應該不如WTI。
  • 其中DTO、DXO是有槓桿的
  • DTO、SZO、DOY是放空的

  • 原油相關指數,除了WTI,道瓊油氣(DJ Oil & Gas Index)、道瓊原油指(DJ Crude Oil Index)也是另一種選擇,上表共列了五支。
  • 最後面六支,都是連結油業上市公司,有探勘類、油品服務(加油站)、設備類...。 

2008/12/11

台灣投資人如何從這次金融風暴成長-非專業投資人的自處之道(下)

拖了很久,快來將最後一篇寫完。

本篇來談「時間成本」、「報酬設定」兩者的的均衡。

##ReadMore##

到底投資這件事,是簡單還是困難?

德國股神-科斯托蘭尼在一個投機者的告白表示,他只要跟一個人聊上幾句,就知他是天生看多、還是看空。

悲觀的人,要不認為股價上漲一點道理也沒,就是覺得上漲,可是不會與他發生關連。

於是,死守無風險報酬,例如:公債、定存。

當然,這也是不錯的理財方式。只要專業而產生的現金流,足以支應一生的財務需求,沒什麼不好!

若自命無法打敗大盤,甚至連大盤長期的報酬都可以不要,就請永遠保持如是的悲觀與謹慎!

可不要在某個人生轉彎的時刻,突然樂觀了起來。

認為只要隨便看看理財節目、或靠著長期浸淫股市朋友報給你的明牌,可以順利的讓你超脫「定存族」的宿命,一覺醒來,打敗大盤,又成為可能。

對投資悲觀的人不少,特別是現在。

但一以貫之,可以永遠保持謹慎的,卻少之又少。否則去年年中,那些解約定存,一窩蜂申購基金的人,又從何來?

於是,本來應該守住中間那個紅圈的保守投資人,其實大部份會隨市場氣氛,而在極端的報酬間搖擺。

時而享有高報酬(比如+80%),時而又承受巨大虧損(比如-80%)。

這樣平均起來,不也不賺不賠嗎?

錯了!

一來一往,實際還是失去了6成4本金

非專業投資人覺得投資難,原因並非出在不會選股,而在忽視風險。

失誤的環節發生在資金管理,以及風險控管。(投資三段論

因保守故,非專業投資人請專心本業,將資金配置在無風險資產,享有類定存報酬!(謎之音:那還看你的部落格幹嘛?裝孝維!)

好吧,我的答案是:

在幾乎不花時間成本(以一輩子的時間來衡量)的條件下,非專業投資可以將報酬設定在6-8%左右

上一集,我們推論持有美國股市,長期約有10%的名目報酬。

但對10%的設定,有兩個刻意忽略的變數:

  • 持有成本
  • 自然人不可能持有50年

於是,我們必須要調整。

現在ETF很發達,投資人可以用比傳統共同基金,更低的成本,達到更貼近指數的報酬。

儘管ETF還是有成本,但遠小於傳統基金。

影響比較大的,是第二個變數。長期持有股市,可以有效降低標準差,但隨著用錢的時間逼近,就得將部位移到低風險資產。就是我們已經談過的:核心衛星配置的概念。

(延伸閱讀:論風險--報酬的不確定風險與報酬論報酬的一致性---之「要大,更要持久」

也就是說,其實簡單到靠杯:

  • 一出社會有收入,就開始定時定額配置在各國的ETF上
  • 初期全部攻擊,再逐步轉到核心(國家債券型、貨幣型..)
  • 儘可能找費用低的平台
  • 不可以自作主張(台語叫"假會")

其中,最後一點最重要,所以要闡述一下。

---------------------------------------------------第一種"假會"----------------------------------------------

上面的原則,非我獨創,是很基本的理財原則。

這也是先進國家,由政府主導的退休金計劃,如美國的401K香港的強積金、新加坡的公積金的大原則:

由每個人將每個月資金剩餘的部份,放進世界經濟成長的參與。

但因為要充分分散個別公司,及地區的風險,所以採用共同基金這個工具。

而不是像台灣採用,專業操盤人去為全體勞工,不分個體勞工生涯階段的無差別操作。

甚至淪為政策護盤的工具。

上述國家的公辦(強制)退休金累積,多是採一籃子基金,讓個人,按自己風險承受程度、生涯階段來選擇、配置。

可沒有因為市況差,而停止扣款的道理。因為畢竟,只要你還在累積期,每個月就會有剩餘現金流入。如果你認為現在經濟很差,股市很不好,所以你停止扣款,那麼什麼時侯要再開始扣款呢?

等台股再上八千點?等道瓊再上萬點?等你覺得安全才再進場嗎?

如果再花五年才上萬點,這五年的剩餘資金又放那裏?

如果你是堅持,沒有因為害怕而停止,那不就表示這五年的資金,都在相對低點進場了嗎?

其實,道理很簡單,因為我們是非專業投資人,不如大方承認,既不會選股、也不會擇時,所以只能笨笨的堅持去利用相對友善的工具-共同基金(ETF更好),來參與世界經濟的成長。

但是,放任自由選擇,現在不都去停扣了?一年前,把核心資產(如定存解約),移去風險資產了嗎?

這就是「假會」(台語)啊!

---------------------------------------------------第二種"假會"----------------------------------------------

另一種自作主張,就是去選產業。

十幾年前的老台股投資人,還停留在金融傳產的美好回憶,因而錯失了過去十年,台灣電子產業的爆發期。

現在還留在股市的,九成覺得現在電子實在太便宜了,但有沒有可能,電子已經走向成熟(甚至夕陽),不可能再像過去十年的爆衝?

從美國過去百年的經驗,上個世紀初,生產馬車、馬鞍的才是主流;到了二零三零年代,汽車鐵路取代了前者;七零八零年代,資訊電子產業興起,完全改變了現在人類的生活習性!

最近的教訓,則是去年去追原物料行情,去搶拉美東歐基金的投資人。

產業更迭,也許十幾年一波的景氣循環,或者被另一個產業徹底取代。但只有完整經濟體的綜合指數,會可長可久。還是那句老話,指數即為經濟之窗,一個產業倒,一定有另一個產業起!除非,人類再也沒有經濟活動了,不然長遠來看指數,一定是穩定向上。

因此,非專業投資人,還是老實學會分散在全世界指數吧!

-------------------------------------------------------------------------------------------------------------

最後,若有人覺得6-8%太少,看一下這個表囉:

月存3萬,堅持四十年,如果年化報酬有5%,四十年後就有四千五百多萬。

(「非專業投資人的自處之道」,全文完)

2008/11/26

台灣投資人如何從這次金融風暴成長-非專業投資人的自處之道(中)

講完時間成本,現在來談報酬的設定

再引用一下上篇的那句話:

從本金100萬台幣,到世界首富的1839億美金。兩個極端,告訴我們,越沒錢的人,應該花更多心思、時間,在開創自己的專業價值,而不是在投資/投機

##ReadMore##

雖然這樣講,但當你只有100萬時,是不可能滿足8%、10%的報酬。

投資本金在100-300萬區間的投資人,往往傾向將報酬目標設定在20-50%。(謎之音:這算比較理性的投資人,目標100%-500%大有人在)

畢竟,100萬的20%才20萬。當一個投資人花了時間、投入心血,要求20萬的心情,很容易理解。

但報酬是你主觀設定,就可以達成的嗎?

當然不是!

但大部份非專業投資人,就會犯這個毛病。

「等我這次賺了30萬,就來買一個LV包包。」

「等鴻海再漲十元,我再獲利了結。」

「這次進場,要把去年虧的50萬補回來!」

儘管不一定明示X%報酬的數字,但潛意識就會有這類心態。

於是,耗費心力去追逐戰勝盤勢的方法。

就形成了,資金越不充裕,越傾向去承坦高風險,以換取心目中高報酬的情況。

運氣不好的,在初步投資(投機)世界時,就賠錢跌倒。安心認命自己跟超額報酬無緣。

運氣更不好的,一開始成功賺大錢,以為投資就是這個簡單,誤認「靠基金,狠賺三千萬!」、「從20萬到十億」 ,是合理的期待。

一開始的成功,導致過度加碼,結局,就是連退休老本也賠光。

-----------------------------------------------------------------------------------------------------------------------

長期戰勝大盤,是大部份專業基金經理人,都作不到的事,何況非專業投資人。

那麼,如果不冀望打敗打盤,簡單的持有大盤,報酬大約多少?

以美國股市為例:(再複習一下這張)

上圖代表,如果投資人持有美國股市的時間夠長(比如五十年),他幾乎就確定拿到6.7%的實質報酬(已減除通貨膨脹)

股價上上下下,但若充分分散購買價格,回歸投資的本質,投資人就會得到美國的經濟成長(以股價指數取樣)。

美國1913-2008的CPI平均值為3.43%。

反推長期持有指數的名目報酬,應該在10%以上。

那麼,意思是說,只要輕輕鬆鬆持有大盤,就有10%的報酬。當然,有兩件事要考慮:

  • 持有大盤的成本
  • 持有的時間要夠長

-----------------------------------------------------------------------------------------------------------------------

追求超越大盤的極致報酬又是多少?

以巴菲特為例,根據Barron,他的年化報酬是22%。

於是,從極端保守,到極端成功:

 

非專業投資人,請設定你的投資報酬目標,Dotch!

FunP推文請按此!

2008/10/31

台灣投資人如何從這次金融風暴成長-非專業投資人的自處之道(上)

投資要能成功,一定要付出時間成本

這裏所指的成功,不單是指賺錢(正報酬),更要超越大盤

非專業投資人的自處之道,我們拆成三篇來討論,上集講時間成本,中集講報酬的設定,下集講兩者的均衡

非專業投資人,在作投資策略時,容易忽略時間成本。

##ReadMore##

當我們完全不花任何時間,就全部配置在無風險的投資上--比如受存保保障的定存。假設它是2%。

我們追求比它更高的投資報酬時,就要考慮兩個因素:時間成本、風險。

因為我們花了時間,所以應該追求比2%還要多的報酬。也可以說,我們無法滿足於2%,因此投資時間來追求。

假設有一位投資人A,因為研究了某種技術指標,讓他今年的報酬,變成10%。那麼,10% -2% = 8%,就是他投資時間研究,所得到溢酬。(多出來的報酬)

如果他的本金是100萬,那麼,將因為研究了這個技術指標,而多了八萬的收益。

思考一:如果他投資時間,在自己的專業,會不會有更好的收益?

如果只有八萬,回歸本業,應該很容易就超過。

如果是巴菲特的波克夏海瑟威投資公司,有1839億資本,那麼,8%就是147.1億美金,是4855億台幣。

當然,很值得你投入全部的時間,甚至聘請世界上最優秀的操盤人。

從本金100萬台幣,到世界首富的1839億美金。兩個極端,告訴我們,越沒錢的人,應該花更多心思、時間,在開創自己的專業價值,而不是在投資/投機

這裏不是說不要學投資或理財哦,就算不是很富有的人,也應該要投資部份時間來學,要不然永遠也無法累積財富。只不過,要權衡一下,把時間放在專業投資兩者的效益,更千萬不要懷抱不切實際的夢想而進入金融市場。

思考二:投資時間,跟那個X%,有多少正相關?

常常遇到有人跟我分享,他運用了什麼指標、某種策略,在過去一、二年中,創造了如何如何的報酬。

很殘酷的,大多時侯,就是市場是多頭而已。射飛鏢選股,搞不好績效都比那個指標好。

任何指標、或策略,若無法通過超越大盤的檢驗,就是廢物。

超越大盤,指的是漲時,要漲得比牛市多,跌時,要跌得比熊市少。

若花了時間,學到的是廢物,還不如簡單持有大盤就好。

另外,除了多頭的誤導,隨機效應當然也是。

思考三:要投資多少時間,才能真的看到效益?

如果你只打算看看非凡頻道、翻翻萬寶週刊,就想增加投資收益,那還不如不花這個時間。

帶著親愛的另一半、子女,去郊外走走,吃吃美食,都正面的多。

但如果打算很認真的作好自己的投資,願意花時間、精力,往往遇到H125063網友所面臨的問題:

如同台灣投資人如何從這次金融風暴成長-健康看待「投資」所提,回歸投資的本質,就不容易在泡沫時貪婪,在現在這種時機中恐懼。

這也是價值投資者(巴菲特、富蘭克林坦伯頓...etc)這些人,所信奉的原則。

而財報分析,當然是能不能判斷價值>股票價格的重要依據。

但是唯一的依據嗎?

第一個面對的問題,你怎麼判斷數字是真實的呈現公司的狀況?

倒不一定是說公司都會作假帳,但光是折舊,就有好幾種不同的會計方法,一來你要清楚不同折舊提列的差異,二來你要知道公司用那一種,三來你要知道它是一直延用這一種,還是有改過?什麼時侯改的?改過幾次?為什麼改?

再來,你要對那個產業有基本的認識。

A公司負債比率是50%,到底是高還是低?

B公司毛利率20%,好還是不好?

...

凡此種種,不同產業都有不同的結構。除非你對那個產業有相當的認識,才能從財報數字,轉化成看法。要不然,永遠就是阿拉伯數字而已!

更不用說,整理分析財報,將花掉大量的時間成本。當你花了好幾天時間,整理出一堆資料,卻無法解讀時,就會覺得投資好難哦!

我以Morris兄的這篇為例:一超三強的DRAM市場競合,從一個美光(Micron)購入Inotera股權的發展,可以推演出這麼多的思考,你認為,一個完全不懂半導體產業的人,要花多少時間及經驗,才能累積這樣的功力?(以我的資質,大概要二十年。@.@)

到了這個境界,半導體產業公司的財報,就可以看出很多東西了。也才有機會找出潛在的投資機會。而有機會,都不一定等同報酬的實現,遑論看不看出門道的!

半導體學十年、航空船運散裝BDI十年、民生食品大宗物資批發量販零售通路再十年...人生有幾個十年?那你到底還是不是非專業投資人呢?

回到本段的問題:要投資多少時間,才能看到效益?

我沒有答案,也不可能有答案,只是一個請大家思考的課題。

連動債剖析---台灣人壽富貴年年六年期紐幣保本型

jrliu網友問了一個問題:(連結按此)

我分析一下。

問:請問前輩文中提到連結標的不重要.那配息的變化就是影響淨值的關鍵哦

連結標的(Underlying Target),不是不重要。而是你提問所在的那篇文章中,提到的連動債,連結標的只能決定0.1%報酬的差異,因此,變成不是重點。

##ReadMore##

問:它提前贖回價格卻不畏金融風暴而反而能起死回生.由100掉到90後.一路回升到99.(為何會從100掉到90,能解釋一下?我起初一直認為連結標的關係)

這樣設計的連動債,就算是多頭(標的都一路往上漲),也只能有限反應連結標的表現。 (請見下方完整分析)

現在的情況是走空,所以標的物的表現,就會跟連動債的價格脫勾了。那麼,現在是反應什麼?

不是你所說的:「它有其他神奇獲利方式增加淨值.使淨值回升

它只是回歸債券的本質而已。

以今天贖回價格(10/30),98.12來看。離債券到期日,2013/4/02還有四年又5個月。

對接手的買方來說,到期若摩根大通不倒,我可以拿回141。

換算成年化複利,是8.089%。

所以市場上,就會有買盤,去買這個複利。一點都不神奇。

尤其現在全球央行都在降息,債券價格傾向繼續上揚。

因此,它的標的再怎麼跌,已經跟它無關了。(以現在的情勢來看)

它現在只會反應發行者信用風險、市場利率水準

-----------------------------------回覆jrliu問題至此分隔線,以下為進一步分析------------------------------

九一一設計問題(一):那麼,買到這支連動債的投資人,不就賺到了?

沒有。

對原始投資人來說,當初是100元進場(考慮申購手續費為103*)

六年到期領回141,年化複利為5.89%。跟現在再進場的人,可以拿到8.089%是兩回事。(原始投資人,考慮手續費*,則為5.37%)

 

九一一設計問題(二):如果我滿足於5.89%,但如果標的物走多頭,一路向上,還有更大獲利空間,不是也不錯嗎?

我們假設六支標的物,最好的那支,一路以年報酬20%挺昇(儘管統計上機會不大),你要不要猜一下,投資人可以獲利多少年化複利嗎?

答案:4.83%---->因小於最低保證,所以將拿到5.89%。

計算表列如下。產品的報酬計算見最下方註解。

也就是,當最好標的維持每年20%成長,換算回來,原始投資人期初投入100,期末可以拿回132.7。等於年化複利是4.83%。

若報酬不是20%呢?見下表:

但若年化報酬低於5.89%的,摩根大通保證不低於。所以紅框部份,將實拿5.89%。但這種商品,都是被排除在各國政府存款保險之外的。

看到這裏,它是不是不錯的投資,相信大家自己有答案了。

------------------------------------------------準備下結論的分隔線--------------------------------------------------------------

結論:

1.當初直接去紐西蘭存定存,大概還有8%以上的複利。還受紐西蘭政府的存保制度保障。

2.當表現最好的連結標的,是以23%以上年報酬,連六年漲!才會打敗它的最低保證5.89%。

3.現在(2008.10.30)贖回的投資人,是拿到98.12嗎?不是。它還有一個提前贖回的7%要扣。

4.若再考慮匯差..................

5.這檔還是以”最佳表現”的標的為計價基礎,在台灣銷售的產品中,還算好一點的產品。

FunP推文按這裏

 

 

*註:(產品條件)

完整產品中文說明連結按此

2008/10/29

墊檔用遊記--我的歐洲之旅(六)BMW Museum

近來,在忙兩個系列的文章。

過去PO文的方式,沒有系統。想到什麼寫什麼,也欠了一堆芭樂票!所以想累積一定的文章,排好序,再慢慢發表。

所以先把遊記補完。

##ReadMore##

---------------------------------------------------正文分隔線------------------------------------------------

話說這次去德國,主要是一位好友在BMW工作。

有圖有真相:

這是BMW Museum入口的售票口,門票幾多錢我忘了,為什麼會忘:

1.我老了,記憶力超差

2.我保留的票根沒有價錢 @.@

就在那個下午,兩個看起來鳥鳥的東方人,走向可愛的金髮售票小姐,邪惡的掏出引以為傲的寶貝,原本笑容可掬的德國小妞,瞬間驚訝的閤不攏嘴。隨即投以敬佩的眼光,忍不住獻上她的第一次......

(迷之音:喂!這不是色情網站啦!)

哦哦....獻上第一次,台灣裔BMW員工證換得的免費入場券啦。(一張工作證可以換四張哦)

迷宮一樣的展間(我認為學建築、展覽、室內設計....的,很值得一去。我是外行看熱鬧,但感覺作出這間的設計師,功力很高)

BMW(巴伐利亞機械工廠)發跡的飛機發動機

 

03年的P54引擎(展場這區是一整排引擎,我只PO一張表示一下,否則會PO不完)(光這個博物館,就照了幾百張吧,數位相機+記憶卡真是恐怖的組合)

腳踏車....遜!摩拖車....遜!這台才炫!

一整個系列的二輪Bimmer,讓你進入時光隧道:

正港BMW疊疊樂(時間與空間的交錯)

用實車會疊不完,只好用車尾牌來代替

第一台”奢華”級(luxury-class)BMW,卻一點都不低調啊

第一部渦輪(不是權證哦,是Turbo)的七系列.....這是去過香港的台灣金融從業人員才知的冷笑話(真的很冷...)

 

沒量產過的Z9

最來一張,因為實在太消魂了

節能減碳H2R。我們的區長應該改開這台

我個人覺得最炫、最讚、最棒的是這台,由前面(前門?引撉蓋?)進出的泡泡車(Bubble Car, Kugel zum Knutschen),所以留在最後壓軸。(這台不是概念車哦,有量產過)

   

後記:

雖然一張BMW員工證可以換四張免費入場券,不過,同行兩個拖油瓶女王,一來累了,二來對車車沒興趣,如果是逛百貨公司,第一個理由就會自動消失。所以還是第二個理由比較正確。

她們選擇了也是很炫的BMW Musem的Cafe Bar,用也是設計得很炫的Menu,點了很炫的果汁。放我們兩個男生,在屬於男生的玩具博物館,過了很炫的半個下午。 (一直用很炫....因為直接引用我女兒的形容)

不過,後來我看了那杯很炫的果汁,還好喝的不是我!@@

 

 

FunP推文按這裏

版面預留

預留

2008/10/27

你在尋找股海明燈嗎?----小心隨機效應

如果你有時間,隨便找一家證券公司,在那待上一段時間。有很大的機會,可以在其中,找到一位高手高高手!

這類高手,有時會現身電視牆前,指引現場的芸芸散戶,不吝公開自己的看法,慷慨佈施明牌。

有的,只能透過營業員,略窺其進出,然後大家神神秘秘的跟單。

與電視上,永遠買在最低點、空在最高點的老師不同,這些高手,可是在過去一段時間中,紮紮實實的,創造了令人驚艷的報酬啊!

##ReadMore##

想像一下,一個拿了二百萬進場的人,在半年的時間內,創造了將近3倍的成績,本金膨脹到五百七十萬。

更吸引人的是,這個成績,是可以拿出對帳單來驗證的。絕不是空口說白話,比誰吹牛吹得大!

正是如此,看得見對帳單的營業員,莫不爭先恐後的跟單。也多半跟關係較密切、或急於獲得對方信賴的客戶,分享這種"秘密"資訊。

最神奇莫過於,當大家真的下場跟單時,「馬上賺」的明牌,瞬間豬羊變色,成了「馬上漸漸賠」。呷好道相報的營業員,蒙上不白之冤,被客戶誤解為了業績,唬攏了「高手」的歷史績效。

其實,不用作假,這樣的績效,並不難覓。

過去有,未來也一定有。

因為這就是數學統計上的必然而已。

以上述那個例子來說,要有半年三倍的報酬。只要每次下場,能賺取20%,連六勝即可。

誰這麼神?能連六勝,每次獲得20%?

統計上,約每2萬個投資人,其中就會有一人,可以在半年得到這樣的成績。

持有加權指數25天,有19.1%的機會,將獲得大於10%的報酬。而所有大於10%報酬的機會中,期望報酬是19.17%。

我不詳列計算過程,畢竟這是概念呈現而已。

19.1%的六次方,是20,597分之一。

1.1917的六次方,是2.86倍。(投報酬186%)*

要在一段不長的時間內,獲取驚人的成績,並不是不可能的事。從統計上來看,還應該常常發生在我們身邊。

但如同我們在論報酬的一致性---之「要大,更要持久」中所提,投資應重視的,不在報酬率的大小,而在其一致性(Consistency)。在該文中,我們也提到,如果能連續四十年都有20%的報酬,你就是全球首富侯選人了!

因此,投資人若尋尋覓覓,試圖追求一位引導自己的投資高手、股海明燈,不求驗證歷史績效的,就可能被惡意詐騙;會檢視歷史績效的,往往遇上隨機效應。結果,同樣以失敗收場。

FunP推文按這裏

*本例以加權指數計算,大部份個股標準差大於指數,因此獲得更高報酬的機會將更大。

2008/10/19

一個金融從業人員的2008.9.26

從今天往前回顧過去一整年,2008.9.26 是我最難過的一天。

這天,金融業發生了什麼事?

##ReadMore##

不過,我傷心的,跟市場無關。也與工作不相干。

在這天,屬於二十世紀、凋零無幾的演技派演員之一,保羅紐曼,逝世於康州西港。

儘管他出道甚早,但對台灣的觀眾,大概要到虎豹小霸王(Butch Cassidy And the Sundance Kid),才開始對他有較深的印象。

對我來說,保羅的辭世,代表一個追求嚴僅的電影世代的逝去。在他離開的當天,我回頭查了他的作品年表,長達六十年的演藝生涯,幾乎沒有演過爛芋充數的片子。*

與這種學院派演員(Trained Actor)形成對比的,就是在他奪得金像獎男主角--金錢本色(The Color of Money)一片中,與他同台的Tom Cruise。

後者才到中年,已經演了N部爛片,私生活更是一團亂。

在學院派演員稱霸的時代,演員追求全然溶入角色。而表演,是一門嚴肅的職業。

在電影還分得出類型(Genre)的年代,沒有動畫,不靠特效。導演傾全力,用鏡頭語彙的交叉運用,訴說一個完整的故事。

不過,隨著世紀交替,現在的電影多半結構鬆散。只能靠大量低廉笑話、或昂貴電腦特效堆砌。著實讓人食不知味。

那些曾經在七、八零年代耀眼的實力派演員,一個一個淪陷在當代速食面式,口味十足,卻很難讓人回味的電影主流。

達斯丁霍夫曼在危機總動員(Outbreak)中,現出自己演藝生涯的危機。

葛倫克蘿絲在我心中的印象,在一九九六年時,被101忠狗星戰毀滅者,徹底毀滅。

梅利史翠普(Meryl Streep),則敗在穿著Prada的惡魔(The Devil Wears Prada)。

....

 

相形之下,Paul Newman很難得的維持一貫的水準至最後。這不只肯定了他的演技,也證實他挑劇本,以及製作人、導演的實力。

過了千禧年,他的作品不但沒有走下坡,還出現了幾個佳作:

靠著身兼製片的HBO迷你影集-失落的小鎮(Empire Falls),再奪金球獎及艾美獎。

而同時讓他獲得奧斯卡及金球獎,最佳男配角提名的,則是非法正義(Road to Perdition)。

連未現本尊的動畫-汽車總動員(Cars),也因為他為Doc Hudson配音,而增色不少。

不過我個人,最喜歡的,是他一部賣座不頂好,也不太知名的作品:

大智若愚(Nobody's Fool),片中他與Jessica Tandy、布魯斯威利同場飆戲,不慍不火。講的是一個,沒有高潮迭起更不會劇力萬鈞的,小鎮人物的平凡故事。故事太簡單,簡單到不太可能拍成一部電影。但我只能說後勁十足。

如果我只能帶五部電影上月球,終了一生。它會是其中一部。

當然,如果保羅只有電影上的成就,我不會破例在這裏寫一篇紀念。

他另外兩大成就:

(一)賽車手

(二)Newman's Own食品公司

他在1969因拍戲接觸賽車,而愛上它。轉而變成半職業車手:

1979 24小時 LeMans賽,他得到第二名。

1995 24Hr Daytona,他得第三。

以一個明星來說,要在眾職業賽車手中,脫穎而出,實在不簡單。

不過跟他的慈善事業相較,以上成就都顯渺小。他與友人在1982成立的Newman's Own食品公司,以沙拉醬主打,至今,都是一個很成功的公司。與大部份藝人"轉投資"的事業,多以失敗收場,大相逕庭。

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個人持股所得盈利,自始就全數拿出來作慈善事業。到2007年為止,已捐出2.2億美金了。

保羅紐曼不只在螢光幕前,演什麼、像什麼。在現實人生,也是作什麼、是什麼!

在金融業胡搞瞎搞,害死一堆投資人的今天,一個敬業典範的逝去,使人更加感傷。

回歸本質,時間將淘汰短時間內爆紅流行,結構卻鬆散無力、只靠大量笑點堆起的作品。而我,很主觀的相信,一百年後,Paul Newman仍留存影史。

  

 

*如果有,大概就是瓶中信,不過他不是主角。

2008/10/16

史上最強勞保年金決策軟體---免費講座募集中

按時收看本BLOG的讀者,應該知道我抱了將近一年的現金。(所以也無聊了快一年,但最近開始準備進場了。)

一年來,除了出國玩耍;或兼當金融研訓院的講師。我也花了一些心血,跟幾個CFP朋友,聯合開發製作了,一個以勞工朋友為主的,勞保年金最適化決策軟體。

雖然勞保局,以及很多市面上由企管顧問公司開發的軟體,都提供計算未來,可領取的金額試算,但還有幾大缺失:

##ReadMore##

一、只有大約年齡的概算,無法精確到月份

二、「可退休年齡」,幾乎都未考慮展延年金(延後領)、減額年金(提前領),對被保人的影響。甚至出現嚴重錯誤的情況(因為它們直接引用了某大報錯誤的表格)。這部份,一來一往,最高可差了十年

也就是說,你以為你65歲才能請領勞保年金,但其實你可能55歲就可以領了!

三、計算時,並未將貨幣時間價值、投資的機會成本,兩者列入考慮。這是違反理財規劃原則的。因此,大部份現有軟體,變成為勞保局、勞委會宣傳的工具。(鼓勵你儘可能往後請領,並未站在勞工立場評估)

四、只能依據你主觀認同的退休年齡,來計算你將來的請領金額,無法告訴你,在幾歲退休,對你最有利!

不管是單純的多領名目金額,還是連同貨幣時間價值、機會成本一併列入考量。

 

以下列一個勞保局文宣的案例來比較:

一般試算,沒有依照你的情況最適化!而這個軟體:

 

本軟體,更將貨幣時間價值及機會成本,放入決策考慮。而非單純以名目金額在試算。這點有什麼差別?請問:你要今天的90元,還是四十年後的100元?就差在這裏!

 

當初開發本決策軟體,主要用來為從業人員(銀行理專、壽險顧問...等)教育訓練用。

但一開始,我們幾個共同開發的CFP,就有共識,在能力及時間許可的條件下,免費發心到各公司行號,說明年金議題相關的法規、計算、資格等,大家有興趣了解的議題。

也因為這個決策規劃程式,遠遠超過一般的試算軟體,相信可以為眾多勞工,提供一個比較持平及優化的決策。

儘管這個議題不是我的專長(我主要在程式上著力),但我借用一下篇幅,為我們這個團隊宣傳一下,並代為接受各公司、福委會的邀約。如果你或你的公司,符合以下條件,歡迎與我們連繫:

#不是金融相關行業

#公司人數10人以上,至少10人會來參加講座

#請以福委會,或單一窗口與我們建立連繫管道

#原則上,我們不收任何鐘點費,也不會有任何商業行為,純貢獻自己的專業知識,種種福田

(唯若您們在外縣市,因我們團隊講師都在高雄,煩請補助車馬費(如下),多的不收)

 

連絡請寄:my0911414141@gmail.com

funp推文大力按這裏

 

補充說明:

車馬費: 高高屏(免費)、嘉南(800)、雲中彰投(1800)、苗栗新竹以北(2500)

本軟體售予從業人員訂價為6000,但免費提供貴公司乙份,供貴公司員工自行試算使用。(我們不對非從業人員販售)

講師團隊成員將協調時間,儘可能配合貴公司,但不一定是誰出馬。成員資格簡介如下:

  • 全部是金融研訓院特約講師
  • 全部是CFP(不知什麼是CFP:國際認證理財規劃顧問的,請按這裏
  • 其他資格有保險經紀人、證券分析師、期貨分析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