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3/4

三分鐘就懂理財—再論非專業投資人

這系列定義非專業投資人中的非專業三字,是從理財(金融)的角度來看。

每個人當然都有自己的專業,並以此為生。

為了在本業上有所成就,我們投資自己於教育、行銷自己於人脈、深耕自己於專業,同時,投入每個人最珍貴的資源--時間。

##ReadMore##

受薪階級在就業市場中付出貢獻,領取薪資。企業經營者則整合資源,創造一個可以獲利的經濟單元。

從企業主的角度,他不只投資了資金,也投注了心力,以求換得未來的獲利機會。

假設他為明年的一元獲利,付出了10元資金,另外也投入了無法計價的資源(如時間、精力、人脈、知識)

當這個一元獲利的機會,拿到資本市場上競標時,就一定會標出大於10元的價格(股價)。因為在資本市場取得這個獲利機會的人,不用如企業經營者一般,必需耗費心力去維護這個機會

如果純以投入資金的角度來看,非專業投資人在本業上的利潤率,一定要高於在股票市場上取得的利潤率

不過,這顯然就是故意忽略相形之下更加珍貴的專業資源才有的結果。

2010/3/3

三分鐘就懂理財—股票的定價Stock Price(四)利率與股價

本益比的概念,是作為著眼公司營運為股東帶來淨利的衡量方法。

這裏講的淨利,是未來的,不是已經過去,被列在財務報表的。所以前文提及本益比,絕非鼓勵大家用上市公司公告的本益比去選股。投資人在媒體上看到的本益比,分母的淨利是過去的,死掉的。而股價絕對是反應未來的淨利。

這是第一個理由,更重要的原因,在於非專業投資人很難去判斷公司公告的財報是否真實。最極端的例子是博達,連專業會計師都信以為真了,何況我們。

##ReadMore##

不過了解它的概念,才能提供一個方向,指引到投資的本質,而不會迷失在股價波動震蕩。

在平衡金流的目的下,我們尋找存放工具。如果選擇了股票,當然是為了成為公司股東,去享有未來獲利的可能性,而非自認有能力去猜股價的漲跌。

歷史證明,股價漲跌向來是不理性的。會說它不理性,就一定是有一個相對「理性」的標準可以衡量,也就是本益比的概念

在一年期定存1%的環境下,今天我們存100元進銀行,明年此時可以拿到101元。

如果不放定存,去買股票,自然是期待公司幫股東賺至少1元。假設我們期待是2元,那麼,100元買到未來2元淨利,代表未來本益比(Forward PE)是50。

如果全市場都這麼期待,不多也不少,意思是明年能獲利1元的股票股價會落在50元,獲利2元的值100元,賺1.5元的,價格就是75元。

若明天一早,央行宣佈一口氣調高利率1%。而銀行也跟進調高定存利率1%。變成的情況就是:

同樣出資100,放定存明年有102,買股票也是102。但股票那個2元,變數一定比定存大,所以「理性」的人,會選擇定存,把錢從股票挪到銀行。

投資人冷靜想一想,覺得身為股東,至少要期待4元獲利,才值得在股票投入100元。股票市場的未來本益比(Forward PE)將變成25。

顯然,升息的結果,股價會跌。

中央銀行升息,直接把流通的現金從市場收回

利率提高,間接提高了股東對公司獲利的要求,進而減少大家對股票的需求

換言之,利率升高,對投資人造成了(1)沒有錢(2)直接參與經濟的意願減低,此二者將同時都對股價造成打壓的效果。

再寫下去就超過三分鐘才能讀完,就此停筆。用一張利率(X軸)對照本益比(用多少錢買一元淨利)(Y軸)的圖作為終結。

2010/3/1

三分鐘就懂理財—股票的定價Stock Price(三)本益比

當每股淨利一元的股票,在市場上被投資人用五十元買走時,相當於帶來了2%的年報酬。

##ReadMore##

在低利的環境(例如現在),2%的報酬還算相當划算的交易。畢竟一年期定存也不過1%不到。

不用煽風點火,以五十元買一元淨利的肯定大有人在。

將「股價」放在分子,「每股盈收」擺在分母。就可以算出,投資人要花多少錢,去買那一元的淨利。也讓投資人很方便去比較不同公司的股價,那個較「貴」,何者較「俗」。

比如:

A公司股價50元,每股盈收2元

B公司股價30元,每股盈收1元

A公司股價雖然50元,但其實買到了2元盈收,等於每一元盈收只花了25元。反而比B股票划算(便宜)。

這就是

 

 

 

在2000年時,美元的定存利率水準約在7%,但那斯達克指數的本益比在175。

如上面所說明的,本益比175相當於0.571%的年報酬。(1/175)

安安穩穩的放在銀行,一年有7%。買了股票,股價每天上上下下,用175元買的那個"一元",還不見得實現,但投資人還是勇於搶購。

這麼瘋狂的現象,是因為有很多精於炒作熱絡氣氛的「股市主持人」,不斷的慫恿大家拿著現金進場搶股。至於為什麼會有那麼多敲邊鼓的人呢?

當然也是因為有更多引領期盼有人編織幻影給他們的「股市尋夢人」。要說兩者一拍即合也可,或說後者創造了的前者也罷,總之,兩者一同成就了千禧年科技股泡沫。

三分鐘就懂理財—股票的定價Stock Price(二)

(本系列內容,很多觀念會與以前文章重複,但我將其視為一個獨立的系列,故請已讀過以前文章的讀者見諒)

 

上一篇提到股價是由資金心理來決定,聽起來有點玄。

台灣夜市常見一種拍賣攤位,由一個炒熱氣氛的高手主持,讓大家就各式各樣的商品喊價下標。由於主持人太會吹牛,往往死的可以說成活的,一個廉價的劣值玩具遙控車,在他口中,可以變成酒鬼李麥克駕駛的飛天鑽地霹靂車。當然,安插在買家身邊的暗樁也功不可沒,他們可是把價格有效推高的功臣。

每次看到這種攤子,我就想到股票市場。

##ReadMore##

唬爛高手由投顧老師、名嘴、媒體扮演。

藏身暗處的樁腳,換成市場派、公司派、及金主。

滿懷希望,站在台下準備撿便宜的,就是云云股市投資人。

當某個時點,氣氛熱絡時,大夥競相出標,深怕太晚出價,「寶物」將落入他人之手。喊出的價格,常常就偏離合理的價值。

夜市攤位的拍賣商品,大部份的人都有判斷其「價值」的能力。冷靜時,你不會用五千元去買一台本來五百元的遙控車。甚至身在極熱絡的氣氛,有點酒醉了也不會。在衡量五千新台幣,與玩具遙控車能帶給你的「效益」,兩者輕重,很容易會有答案。

價格,其實是主觀的,買賣雙方同意即可。

如果現在買五千,明天可以用六千脫手,也是一個好交易。但這卻不是非專業投資人應該作的事

非專業投資人買股票的初衷,是著眼於企業未來能帶給股東的淨利。於是我們可以以此衡量,得到股票的價值:

一家公司明年預期可以每股獲利一元

放到市場去標售,如果你能用二元標得,等於一年投資報酬率是50%。

理所當然別人會跟你搶,於是得標價格上漲至五元,相當於年化投資報酬是20%。

不用主持高手炒氣氛,自然還有投資人來搶,當價格飆到了十元,等於年報酬10%。

漲到二十元/股,就是報酬5%。…

用圖來表示:

同樣一檔股票,明年帶給股東淨利是一樣的。不同股價反應不同的投資報酬率。

如上的圖,市場熱絡往往發生在報酬率低的時侯(股價高時)。而當報酬率最高時,卻是大家避股票唯恐不及的時刻。

有句投資名言:「在市場瘋狂時冷靜,在市場冷靜時瘋狂」,就是這個道理。

但,作到的有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