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3/16

投資人的孤寂(一)

投資既然是買進未來的現金流,就應選擇有競爭力,不輕易被市場淘汱,可以長期為股東帶來淨利的公司,然後長期持有。

這裏只有兩個動作:選擇持有

對應的兩「力」,則是:

  • 選股的能力
  • 耐心持有的毅力

##ReadMore##

我在最近幾篇的文章,已經表達了我認為非專業投資人選股難度極高的看法,當然有人會有不同看法,但我提供「時間成本」的概念,請大家思索這個問題。(相關閱讀:小明財報異想天開的感想及補充台灣投資人如何從這次金融風暴成長-非專業投資人的自處之道(上)

如果自認不會、或者不願花時間選股,那麼,持有整個大盤,就是一個好主意。

長期來看,大盤就是反應一個經濟體的成長,除非人類再也沒有經濟活動,否則長期來看,大盤一定是向上的。

統計上,股市帶給投資人9%-10%的年化報酬。

 

現實上,指數的漲跌,是不可能如此平滑穩定。

其中,有不同產業各自的景氣循環,與整體經濟的循環起伏:

 

若再加上,投資人(包含投機人)的情緒波動影響下的買賣超,就成了股價走勢:

 

因此,一個自認沒有選股能力的非專業投資人,自然不用奢求掌握總體經濟的起伏,更不用說個別產業的景氣循環。那麼,怎麼平準成本,只求掌握圖中那條藍色穩定向上的線?

顯然,分散投入的時間點,是一個好方法。

對非專業投資人來說,來自專業的現金結餘,不管是每月,還是每季,也同樣是分批流入。

這兩者結合起來,就會發現定期定額是個很適當的方式。

那麼,定期定額要投入什麼標的呢?為了分散個別公司風險,只承擔整個大盤的系統風險,在過去,共同基金就是一個好的選擇。

而現在,以更低成本更貼近大盤的被動管理式指數型基金ETF,已經相當普遍,更是非專業投資人的好選擇。

由於分散投入,有時在市場買超時進場,有時在大家都會悲觀時買進,次數一多,就會有平準的效果。如果投資人能夠無限期的持有,那就肯定可以獲得整體指數的報酬,自人類有交易所開始的統計,就是名目9-10%的年化報酬。

可惜,我們不可能無限期的持有,對大部份人來說,若20歲開始工作,到70歲退休好了,也頂多是50年。

誰都不能保證,你退休前一年,會不會發生這次這樣的風暴,將一輩子的儲備一下子打了對折還多。

所以,隨著接近退休(或用錢時機),就要逐年作資產類別的再調整(Re-balancing)。也就是說,理論上長期的持有的9-10%名目年化報酬,勢必經過調整,至於調整多少?是往上調還是往下調?我留待以後探討。

重點是,能夠長期堅持的投資人,到底有多少?

就過去兩年的經驗來看,2007年底以前,市場蜂湧解約定存去買拉美、能源、農產,因為那時媒體要不是主張,全球耕地不足,生質能源需求殷切,就是報導在金磚四國等新興市場帶動下,原油供給將在可見的未來枯竭,替代能源正夯,原油一桶上看300。

身邊同事朋友,一個個股票基金賺到笑呵呵,能忍住不被影響而跟著投入,肯定是少數。

再談大約二週前後吧,當台股開始利空不跌,指數越墊越高,我在非凡一天可以聽到幾十次(不誇張!)的「無之彈」,等到現在一路「無基」的「彈」到五千點關卡,才一堆急單效應、家電下鄉的利多理由支持。放空的其實被軋得吱吱叫,不敢入場還是堅持「這次跟以前不一樣啊」。

黃金700時不買,現在快1000了,又因為金融海嘯經濟百年大蕭條,全球央行狂倒貨幣通膨陰影揮之不去的理由下,決定為了抗通膨的買進黃金。市場的氛圍,媒體的焦點信手捻來,又滿是類似像吉姆羅傑斯上看黃金2500的報導。

所以我說,市場上,投資人真的甚為稀有,反倒投機人是恆河沙數,數量乃至算數譬喻不能及啊!

原本定時定額基金,就隱含不會選股不會擇時的意思,選擇的明顯就是投資這條路。但為什麼又在牛市中後期大力加碼,現在熊市股價大拍賣時,又自認可以掌握進出場點,可以等到指數起漲,再來恢復扣款?

一個真正的投資人,除了要有毅力與恆心,還要能在市場熱絡失控時,冷靜自處。在市場冷冽荒蕪時,還能怡然有定見。兩種狀況,他都要能不被週邊氛圍干擾,因此註定孤寂。

有多孤寂?像這麼孤寂:

 

 

 

 

 

 

 

 

 

 

 

 

(待續)

5 意見:

Jack 提到...

最後一句:註定孤寂,真是台灣投資人的最佳寫照,同時就是因為孤寂,就是因為指數化投資還是少數,所以這正給被動式投資人絕佳的機會,如果大家(90%以上)都使用指數化投資,那麼屆時或許有許多股票長期存在高的book-to-market ratio(淨值市價比),反而讓少數的主動式投資人有機會獲取超額報酬呢,不過我私心的期望,還是不要有太多的指數化投資人才好,讓指數化投資人長期能獲得經濟成長所帶來的資產增值.

Jack 提到...

奇怪,留言沒有成功,要重寫一次:((((

匿名提到... 提到...

well, 我想最大的問題, 是很多人沒分清楚自己是在投"資"還是投"機", 閣主的概念不錯, 不過最近開始懷疑"大盤一定是向上的"的這句話的正確性, 舉個眾所週知的例子, 如果你從80年代開始投資日本ETF(如果有的話), 到現在還在賠錢, 人生有多少個30年可以和它這樣慢慢耗? 當然可以用資產分配來回答這個問題, 但是, 該怎麼分配, 期待閣主的新文來說明

投資理財911 : 提到...

1.Jack真是認真的顧問啊,你的客戶真幸福
2.這點也是我準備要談的! 請期待!

匿名提到... 提到...

真令人期待,日本基金從歷史高點下要?年才能解套,這個常聽人拿來說嘴的話題,期待版大的解答中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