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10

小明財報異想天開的感想及補充

上一篇文所推薦的好文,來自身為Buyside的小明大大慷慨的分享。他深入淺出的說明了專業投資人怎麼分工、怎麼看市場,是很難得的第一手資訊。

看完這篇,我認為投資人應該要認清,財報分析能力,是很基本的功夫。但若單靠財報分析,來作擇股擇時的依據,那麼就完全搞錯方向了。

##ReadMore##

健康看待投資這篇文中,我用簡單的方式,探討了投資的本質:

  • 股價是用來購買公司未來的獲利能力
  • 市場願意用多少錢去買,則又與當時貨幣供給充不充裕相關

問題是,現在的股價,應當是反應未來的EPS(每股盈餘),而不是過去。

意即,投資人應當是買Forward PE(未來本益比),而不是我們可以在財報上看到的EPS。畢竟,財報上的數字,已經是歷史,也跟現在進場(用現在股價)的投資人無關。

專業投資人,當然是在這裏決勝負。

因此,小明大大文章中這段,就讓我感受特別深刻:

「法人多會額外作營收組合模型,密切的觀察上游變化就為了要求營收消長幅度,這方面就不是純財務的領域了,而且沒有一定的格式,但是可以說是財報的地基。要對產業非常了解關心的分析師才做的準確。」

讓我們把時間點,退回到三大主機板公司,面臨轉型的歷史時刻。

當華碩、技嘉、微星都還以桌上型電腦主機版為核心業務時,營收的組成應該大致相同。

所以比的是市佔率、毛利率、財務結構。看的是公司的品牌競爭力、成本控制能力、融資(桿槓)比率。

長期觀察這三家公司的投資人,一定對以上數字有基本的Sense*。

如果產業變動不大,頂多追蹤全球整體PC未來的消長預估數,及三者彼此競合的變化。比如某家原以低價位主機板為策略,是否開始去搶另一家的高階伺服器主機板的市場?有沒有成功的跡象?如果成功,預期的改變?若失敗,又如何?

當PC主機板市場開始飽和萎縮,可以預期整體產業毛利有下降的壓力。其中,華碩選擇跨出NB的步伐,現在回首,當然知道它成功了。甚至包括後來的手機、PDA、顯示器、EeePC,把同時期另兩個競爭者,遠遠抛在後面。

無論成功失敗,當時最早知道策略轉變的,一定是公司決策者、高階員工,再來是緊盯它們的專業投資人。

等到我們非專業投資人,看到每年八月公佈的半年報,次年四月公佈的上年度年報,木早已成舟、生米不只變熟飯,搞不好都發霉了。

此時,就算你是執業半輩子的老經驗會計師,也一點優勢也沒有了。

如果我們要嘗試作一下小明大文中所提的「營收組合模型」,以華碩為例:

在主機板尚是主要業務的時代,你要知道主機板的核心零件南北橋晶片佔多少成本?什麼時侯準備世代交替?板上各種連接器又佔多少?日本製電容及中國製電容約有多少價差?

不同位階電腦的未來成長預估?最終端零售價下跌的幅度?

等到華碩要轉型成全方位品牌,你連筆電、面板、顯卡、手機產業都要能分析。

若非如此,你怎麼知道同期一千萬營收,是來自逐漸衰退的主機板市場的貢獻?還是代表該公司已成功跨入筆電市場的里程碑?

假設一千萬營收都是貢獻EPS1元,前者代表明年將剩0.5,後者可能就是可以期待5元或更多。

這些都是只看財報,無法得知的。除非,你對產業有相當的了解。

我在非專業投資人的自處之道(上)的結論:你到底還是不是非專業投資人呢?指的就是這種非專業投資的兩難狀況。

出手投資,要有所本,總得學學基本分析、技術分析、或財務分析。但要學的精、學到能用,花的時間肯定比你本業還多,且註定沒效率。

如果散戶投資人,認為投資時間去學著精通財報分析,就可以在投資世界成功,那還不如自認就是門外漢,把時間拿去本業好好發展,結果一定會更好。

在整個評估投資的過程中,專業團隊有:

會計師去確定財報可信度、對不同會計準則提列方式提供專業意見。特別是不同國家適用不同的公報及準則的分析。

Sellside針對產業結構、變化、個別公司間競合、或純綷財務角度切入,來說服投資人(包括同集團不同公司的buyside)買或不買。

Buyside則透過不同分析報告,加上自己對產業的了解,甚至親訪投資對象,來決定手上資金的配置。

...

 

其中,我認為相對於非專業投資人,他們最大的優勢,在於可以親訪投資標的公司,看著經營者的眼睛回答自己的提問

親自在公司走一趟,可以得到的情報價值,遠大於單純財報分析機會是很大很大的。

這當然不是在否定財報或財報分析,但畢竟它就是基本功而已。

動機若為作好個人資產配置,非專業投資人決定投入時間去學財報分析,以利培養擇股擇時的能力,就好像追求健康的一般人,去學判讀X光、驗血報告、甚至打針、開刀的技巧。

不是學不全(沒那麼多時間),就是學會了皮毛就當起了醫生。

強調一下,上面那個劃紅底線的句子,要連在一起看。請不要簡化成:九一一反對非專業投資人學財報分析。

一般人要健康,是不是應該先追求作息正常、飲食均衡、保持適當的運動。行有餘力,學著看懂驗血報告,了解疾病的機轉,當然也是很積極正面,免得被不肖醫生誤導詐騙。

只不過這個先後順序要弄清楚,更要認清自己的角色。

 

註:

*這就是為什麼小明大說比較少時間花在資產負債表上,畢竟長期觀察的人,應該清楚每家公司的財務結構。此時,股價的估值重點就落在未來營收的結構變化,這裏抓準了,將來的資產負債表要變怎樣,當然了然於胸。

而未來營收的結構變化,就關係著公司策略的調整與改變,大部份的投資判斷,可能來自因為分析者對該產業掌握度很高,看到新聞、來自產業人脈的耳語小道消息產生的想像及直覺。少部份會反應在財報,大概就剩資本支出(capex)了。

5 意見:

匿名提到... 提到...

感謝老大推文,我都覺得很不好意思.
-im700b40mi

匿名提到... 提到...

我經常在想這個問題,業餘投資人每個人都各自竭力的在財報中找黃金,為什麼不能分工合作,組成一個investor group,當然,信任這件事會變的很重要。

投資理財911 : 提到...

To 小明大:
文章好,推薦自然如潮水般濤濤不絕,您就不用太謙虛了
記得下次來南部吃米糕要通知一下
To Morris:
這個概念真好,不過難度應該很高
除了信任,各人的能力,資金大小的差異,也有可能是問題
如果有德高望重的人(如小X大大)來主導,阻力將會減小
想看看web2.0的概念能不能在這裏用得到

BJ 提到...

笨蛋BJ邏輯:
財報財測如果準, 股票不會動的. 那買來幹嘛?
而分析經營基本面的人, 專業也好,非專業也好.若是發覺某家公司股票能賺錢, 何必跟咱們講呢? 自己買都來不及.....
再往上推, 如果公司能賺錢, 經營者自己賺就好, 何必拿股票上市分人賺呢?

投資理財911 : 提到...

學理上的強式效率市場,就是會反應所有已知未知的資訊,包括財報基本面
這在現實世界是不存在的,因為取得資訊不可能免費,也會有時間差,這都是作學術研究很難量化的參數,所以大多忽略
BJ的陰謀論當然也是普存於金融殺戮戰場,特別是中小型公司,當籌碼公司派都吃不夠,還輪的到散戶吃?當放出來時,都是股價已經被高估了,或者有問題了
但大型公司比如2330,假設判斷未來PE是10,投報率年化10%,我花了一億也拉不了多少,當然樂於把資訊分享,讓別人來抬轎
再往上推,整個國家的指數也是一樣的,這時散戶被唬攏的機會就極小,買的就是整個國家的經濟,所以應該買在極度悲觀,賣在極度樂觀,問題是散戶大多是反作!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