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個人或家庭,在考慮投資之前,都要慎重的先行確定,”風險管理”已經規劃妥當,才有資格談投資。
先講一個發生在我朋友身上的例子:
他是一家頗為成功的房屋代銷公司業主,我認識他時,他名下有五棟房子及一輛歐洲進口名車。因為事業相當成功,五間房屋都有貸款,以支應生意上的週轉。
正當一切順利,某一天的不適,才讓他發現肝部的惡性腫瘤。由於發現的晚,不到一年,他就離開人世了。
後來輾轉得知,因無力負担龐大的房貸壓力,其妻兒被迫離開原來的居所,與人分租一店面,靠小吃攤維繫生活。原有獨棟豪宅的生活品質,驟變為全家合住一房。
這個發生在我身旁的案例,讓我相當震憾,也使我一有機會,就會提醒身邊的人,一定要定期檢視,自己的風險管理規劃。有了妥當的財務保障,才有資格去談投資、去拼事業。
而遺憾的是,儘管台灣號稱180%的投保率,也就是平均每人有1.8張保單。但每人平均保額只有78萬。
造成保額這麼低的原因有很多,但單從客戶的角度來探討,要不是客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風險曝露程度,就是認為保費太貴,不捨得花這個錢、或花不起。
保險,是一個轉嫁的機制,將眾人不可承担的財務風險,轉嫁給所有可以承担的人。這也是保險的核心的價值。
這個觀念,在之前的文章中(「從客戶角度看理財」、「保險原理」)都提過。我沒有忘,雖然我記憶力不頂好,但也不至於像健忘的老人,同樣的話一說再說。我一直重複的理由,是因為我認為它太重要,而且大部份的人並不重視它。特別是金融從業人員。
一個家庭中,誰最需要保險?當然是負擔家計的人。
但我看過太多將大部份的保險預算,放在子女身上的規劃,而家計承擔者,只分得少於百萬的保額。理由竟是:小孩子保費比較便宜。
這就是明顯,並未體認保險核心價值的作法。為客戶提供如此規劃的從業人員,在萬一該家計承擔者遭逢不幸時,而因他(或她)未有充分的保障,造成家庭生活巨變時,怎麼有臉面對客戶?
客戶沒有意識到自身風險曝露程度,保險業務員(或顧問)理當負起教育或提醒的責任。
家計負擔者,如有以下情況,風險規劃就更形重要,計算保障缺口時,要一併考量:
-家中有負債,且主要由其償還。(如房貸、車貸)
-經營事業者。經營事業則難免有週轉上的負債,或應收帳款的債權,在主事者健在時,事業是一個賺錢機器,所有生財工具都能發揮賺錢功效,一旦主事者不能視事,生財工具變成價值極低的折舊品,債權可能換不回現金,對外債務則易被債主雨天收傘。
另一個客戶無法作足保障的理由,是認為保費太貴。認為保費太貴,多半是選錯商品。
若以一個四十歲男性為例,他每百萬的保險成本如下表:
以20年期為例,對一個需求1千萬保障的家計負擔者而言,一年35萬8千的保費支出,也許還是一個不小的負擔,若選擇定期險的8萬7保費,則顯得友善許多。若還是難以負擔,則可以考慮10年期的5萬9千。
對大部份的薪水族群,也許不需要上千萬的保障,特別是若沒有房貸負擔,只考慮不幸身故後,給予家庭成員調整生活型態的時間。比如原本不工作家庭成員,需要時間找到合適的工作;讓仍在就學者,能按原本求學計劃繼續升學,不至急於出社會工作。
那麼,為家計負擔者買五百萬保障的成本,約在3萬(10年期)~4萬4(20年期)。
若僅以"純保費"的觀點來比較,將保障作在投資型保單的成本,又更低了:(本表所舉數字目的為讓大家對不同險種的成本有一概念,舉特定公司數字理由僅為我手邊正好有這兩家公司規劃軟體,國內有數十家壽險業者,各位應多加比較了解,針對自己需求選擇公司及產品,萬不可以下表為依據進行保險規劃,特此說明)
當然,每個險種的功能都不同,很難用某個標準去判定熟優熟劣。在保險規劃中,也都是要考量許多因素,才會有最適當的配置。
本文主要傳達的重點:
-風險規劃先於投資規劃
-家計負擔者的風險規劃,先於其他家庭成員
-在成家初期,經濟能力有限,保障需求卻最大時,定期壽險是彌補風險缺口的好工具
-定期壽險的保費,若在保障期間未發生風險事故,則保費形同”浪費”的觀念,是不懂保險的人說的話。因為任何有實質保險精神的產品,都必需保戶自己付擔轉嫁成本;除非它沒有保險轉嫁作用(只是名義上為保單),或者保戶未來拿回來的錢,是現在自己付出的錢。
0 意見:
張貼留言